從11月23號到現在,我每日花10分鐘時間,來記錄自己的感知,已經寫了25篇了。
為什麼做這件事?因為這是李笑來寫作課第一節課的作業。
在那節課上,李笑來主要講了“文字的本質”,說到“所有的創作都是關於感知的 ”,並給我們留下了長期作業,即每日寫一篇300-500的個人感知。
於是從第二天,也就是11月23號,這件事就開始了。
記錄感知,一般我都在中午寫,一口氣十分鐘左右完成。
感知的內容就是記錄自己近期看到的,感受到的,或思考到的事情。
因為字數少,內容格式比較隨意,也不需要釋出出去給別人看到。所以每天寫一篇,我沒有任何壓力,僅僅用午飯前十分鐘就夠了。
在寫感知日記時候,我從來沒有提前構思過,開啟手機直接就寫,只要寫出了第一句話,後面就綿延不絕了,從來沒有停頓過,感覺這樣才是心情的自然流淌。
寫完了,我幾乎不會從頭再讀一遍,不去管是否有錯字或者語句不通的地方。因為我把它當作了大腦體操,做完了,就完了。
一晃25天過去了 ,不知不覺,寫了25篇。現在回過頭去,總結一下這段練習,我認為它可以給我帶來以下價值:
1,更真實地面對自己。與自己對話,承認自己的弱點,並思考解決弱點的辦法。
2,增強寫作興趣。因為無需釋出,所以不會被很多東西限制。完全是“我手寫我心”,讓文字在指尖肆意流淌。有時候,寫的特別嗨,都不想停下來了。
3 ,培養在手機上寫作習慣。之前我寫文章都是在電腦上。因為電腦會限制住寫作的場景,比如在乘公交或者地鐵時候,就不能寫。手機解決了這個問題,無時無刻都可以寫。
看到了這件事情帶來的價值,我我會更願意持續堅持下去。
以下兩篇感知記錄就是25篇裡的其中兩篇,發出來給大家看看。
每日感知練習一:
20201129
昨天看了一些有關村上春樹的文章。
知道了他每天堅持寫作與跑步的故事,還了解了他的一些日常。
我對這些事情產生了強烈的感觸。
因為我這半年來,也一直在踐行長期堅持。
他的故事,讓我更加堅信長期堅持的價值。
故事裡一些細節,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他每天四點起,煮咖啡,開電腦,寫作。
寫滿十頁文字後,再想寫也不寫;不夠十頁時,逼著自己也要寫夠。
他的這些行為,就像電腦程式一樣,不停地執行,不受情感與環境的影響。
他做的事情、堅持的原則,與我的內心對長期堅持的想法一樣,這應該就是共鳴吧!
村上春樹關於遵循自己內心做事、把時間當做朋友的兩段話,我非常認同也非常喜歡,如下:
村上說:“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麼說,我都認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確的。無論別人怎麼看,我絕不打亂自己的節奏。喜歡的事自然可以堅持,不喜歡怎麼也長久不了。”
村上相信:“憑時間贏來的東西,時間肯定會為之做證,想讓時間成為自己的朋友,就必須在一定程度上運用自己的意志去掌控時間,這是我一貫的主張。”
每日感知練習二:
20201208
說說手機對生活的影響—反面的影響。
記得剛來北京的時候,周圍的人還沒有多少智慧機,無論在地鐵上還是公交上,都很少能夠看到有人低頭玩手機。
那時候大家一般都這樣:
有的看著前方,似乎在回憶著什麼事情。
坐在車窗前的人,會側著臉看向窗外的風景。
站立在車門處的人,會雙手捧著書本在看。
還有的人在安靜地坐在座位上,來回觀察著車廂裡的人。
我像最後一類人一樣,經常喜歡觀察著車廂裡的人,去猜測每個人背後的故事。
現在我偶爾還能想起,那時候地鐵車廂裡的環境畫面:
陽光很明媚,透過車窗,射在車廂裡。
車廂裡很暗,那片陽光就會顯得更亮。
灰暗的車廂,明亮的陽光,讓整個車廂斑駁陸離起來。
車廂裡很安靜,沒有一個人在說話。
這個畫面有點像電影裡的畫面。
這些畫面,是在智慧手機還沒有流行起來,那個時候的世界。
而現在的畫面是這樣:
一個個人低著頭看手機。
其它的,關於車廂裡的記憶幾乎沒有了。因為大家只要進入地鐵裡,就進入了手機的虛擬世界裡,這時大家不再活在現實世界中。
基本上每一篇感知記錄都像上面這兩篇一樣,主題很隨意,結構很散。有時候結尾結的還很唐突,因為我感覺字數差不多,就隨時停止寫了。
對了,我現在發現感知記錄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可以當做日更文章的素材,或者充數一下。就像今天這篇,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