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鄰居大媽55歲,多年前與丈夫離了婚,獨自帶著女兒勤勤(化名)生活。
王大媽曾經是名普通職工,退休後每月只能領800多元的補貼。
女兒勤勤二十三歲了,卻從初中畢業後就一直沒有工作,學她不想上,不好好上,但也不去打工。
王大媽疼女兒,也不敢說她什麼,可是自己身體不太好,也沒有別的多的收入。
兩個人的生活開支,幾百塊錢明顯有些入不敷出,偏偏勤勤不但不賺錢,反而還要追求時尚和名牌。
同時在家啥也不幹,王大媽不做飯吃,她就餓著,或是叫外賣。
為此王大媽只好再找了一份給老人做飯的工作,但是隻需要一天做一頓飯。
王大媽其它時間撿點廢品,還要回家給勤勤做飯,所以每月也沒多少收入。
周圍鄰居看在眼裡,私底下都同情王大媽的處境,本來身體就一直不太好,在外回家還得操持家務。
勤勤在家時,也只是坐在電腦前看劇玩遊戲刷手機、幾乎不挪開身子。
十指不點水的勤勤從小就被王大媽寵壞,總認為沒能給女兒一個完整的家,從而任由她懶散的生活。長大後,又任由勤勤在家啃老。
雖然如今有不少“啃老族”,但勤勤這類情況還是有些不一樣。
有些“啃老族”是因為父母收入不低,家境比較好,“啃”起來有條件,便也心安理得,父母也不在意,甚至還高興被“啃”。
但勤勤出身貧寒,父親從沒履行過養育她和照顧她媽的義務,自己就應該早點懂事,多體諒一下母親才對。
特別是眼看母親年紀大了,收入微薄,就應該為母親分擔一些,不說如何孝順,至少自己養活一下自己,或是做點家務,不要成為母親的負擔。
可惜的是,她無視現實,有的都是些不切實際的想法,要麼嫌去工作很累,要麼嫌找到的工作工資低。
眼見母親每日辛勞、她仍我行我素,且伸手向母親要錢買奢侈品來消費和享受。
其實勤勤對母親的態度如此,是因為她一直認定是母親氣走了父親,讓她缺失父愛。
所以她一直在用恃寵而驕的心態、變本加厲地揮霍母親的愛,那其實是一種變相的利用和欺負。
勤勤這樣的情況有一個新名詞叫做“啃困族”,這是“啃老族”中的一個特殊群體。
雖然家境不好,父母收入低,這些兒女卻仍然認為吃父母的、花父母的是天經地義。
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一大部分是因為父母的教育影響,這些父母大多勤勞善良,老實巴交,近乎愚鈍。
他們總是心甘情願不求回報地供養自己已經成年的子女,也將他們的“啃”行為視為當然。
他們也認為自己沒能給孩子好的條件,所以心懷內疚,像“還債”一樣,拼盡全力為了兒女持續多年的付出。
另外一個例子是小區的陳剛(化名),今年二十四。也一直沒好好工作,每個工作他都堅持不過一星期。
總覺得沒有前途,或是覺得屈了才。他不願從小事做起,大事卻又做不好。想要高薪想要體面,卻又沒那樣的能力。
於是覺得“懷才不遇”的陳剛便整天像公子哥一樣遊手好閒,等著那個未知的“大事”和“機遇”找上他。
陳剛的父母都是下崗工人,沒有退休工資,只好靠在街頭擺地攤維持生活。
原本指望兒子成人後生活能輕鬆一點,哪知陳剛不但養活不了自己,還理直氣壯地加入了“啃困一族”。
在“啃困族”裡,還有一些是工作受挫後躲在家靠父母的。總之他們都有一個念頭:那就是靠父母是理所應當的。
他們沒從貧寒的生活裡學會體諒父母,反倒覺得出生在這樣的家庭是父母的錯誤。
他們雖然年紀漸長,心智卻並不成熟,一些人有好吃懶做的心態,另一些人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相對於“啃老族”,“啃困族”顯得更惡劣一些,因為父母養育已是艱辛,做兒女的又怎忍心成年後不為他們撐起一片天?不為父母分擔一些生存的壓力和重擔呢?
如果還有良知,就學會拒做“啃困族”吧。你可以說“父母生你是他們的決定”,可以不感激他們養大你,也可以不管他們的生活質量如何。
但是至少要在成年後,自己保障自己的生活,實在有困難,可以讓父母幫襯一把,但是要有感恩之心,要有節約和上進的意圖。
一味壓榨父母,而他們又力不從心,可憐巴巴,外人都同情,自己做為兒女於心何忍呢。
並且父母總有一天會離你而去,到那樣的時候,你又靠誰呢?
雖然有些人覺得、自己並不想來這個世上,是父母帶來的,所以他們要對自己負責任,可他們的時光也是有限的。
即使負責,也沒辦法陪你走到最後,總有一天,你得自己養活自己,自己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既然來到這人世,就不要再怪天怪地怪父母,既然沒有投生到好條件的家庭,就更需要自己早早明白一切要靠自己,要更努力才有機會過上更好的生活。
一味地依賴,頹廢,得過且過和懶散沮喪,也是一種浪費時光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行為。
等你有天想通了醒悟了,就會後悔沒能早些站起來積極應對這人生,後悔沒能早點體諒和孝敬一下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