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這兩天,你如果瀏覽網路的話,一定會關注到這個新名詞“兩頭婚”。

說的是在江浙地區,最近流行的一種新的婚姻關係模式,媒體總結其特點是:

1、既不屬於男娶女嫁,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

2、小夫妻成家後依舊與雙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

3、他們一般會生育兩個小孩(第一個隨父姓,由男方撫養為主,第二個隨母姓,由女方撫養為主)。

實際上,在江浙滬“包郵區”一帶,大多數獨生子女家庭的婚姻結合,大概10多年前就開始有這種情況了,並不是一個新鮮事物,並不值得大驚小怪。

所以,身處江浙滬的人,真實的感受是沒想到許多網友會感到驚訝,這才是讓我們驚訝的:大家的婚姻和家庭生活方式難道還停留在過去式嗎?

說實話,不是因為看到有很多人覺得這種所謂的“兩頭婚”很“新鮮”,我還不知道竟然還有那麼多人的婚姻和家庭生活是如此不平等

因為在我們看來,“兩頭婚”的實質,其實是婚姻中雙方平等相處而已。

更重要的是,他們對所謂“兩頭婚”的解讀可能也是比較表面化的,甚至有部分內容就屬於誤讀。

因此我想從我的觀察談談我的認識,供大家分享。

一、婚姻中的個體,也可以享有獨立和自主

第一個需要澄清的是對“不是嫁,也不是娶”理解。

有些網友看到這裡,會想到雲南的“走婚制”,認為兩者有相似之處,實際上這是一個誤讀,前者是原始社會的模式,後者是以現代社會尊崇的個體身份獨立為核心的。

要知道,在傳統社會下,所謂的“嫁娶”,實際上內涵意義是有一方成為另一方的附庸

比如說結婚之後我是某某人的妻子,這並不只是一個法律意義上的概念,更是代表我就是屬於這個人,要聽從這個人,以這個人為先的意思。

我們可以參考像英國女王的王夫,他就需要位居女王之後,“服務好她,是你最主要的使命”——在他婚前,有人就這樣告訴他。

我們覺得有些違和,是因為這是一個男性,但是如果性別互換,是否就覺得好像“沒什麼問題”?實際上,不分男女,這種從屬意義上的婚姻模式,其實長期存在。

這也體現在“兩頭婚”中很少見的“彩禮”制度中。

為何有些地方依然流行“彩禮”?

除去純粹討口彩的“彩禮”,大部分的“彩禮”本質上是把女性當做了一種特殊的“商品”看待的——在我們家培養好,然後交給你家了,所以要為我們的培養支付費用。這是這種傳統婚姻模式中,有一方屬於從屬位置的有力證明

然而在“兩頭婚”中,所倡導的理念是:

我跟你結婚,並不代表我從屬於你,我依然還是我自己,我和你是平等的、合作的關係。

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首先是財產是獨立的。

“兩頭婚”中的雙方往往都有經濟實力,都能夠獨立工作養家,並不需要另一方供養自己。

即便是作為全職太太的角色,也不會因為錢主要是丈夫賺的,所以就依附在他的身上。

她們要麼有自己的副業,要麼可以比較準確地理解“全職太太”的角色,看到自己為家庭和孩子作出的階段性犧牲。

為何之前張桂梅校長提出“不要做全職太太”的時候,特別是江浙滬地區的人反對之聲那麼大?

正是因為,她們所處的“全職太太”的社會地位和張桂梅所指的保姆式、依附式“全職太太”其實完全是兩個概念。

當然,更重要的是財產獨立是指,在這樣的婚姻關係中,家庭財產如何使用,並不是一方獨斷的,而是雙方共同商量而達成的。

從實際操作中,可能女方在經濟分配的話語權還會大一些。

比如說,在上海有不少就是女性當家做主的,男方每月上交自己的收入,生活開支由女方去負責去掌管。

這並不是為了凸顯“女權”,而是誰更勝任經濟分配的能力——“買買買”本來就是很多女性的特長,所以才交於她們負責

金錢制度是兩性平等和人格獨立的重要基石。

遺憾的是,在不少傳統婚姻關係中,這一基礎制度安排往往做不到平等,往往是“一頭獨大”的,由一方掌握過多的話語權和分配權,甚至與實際工作能力也無關,即便有人比較有賺錢的能力,也要服從這一制度,將錢交由另一方管理,這怎能幸福?

2、家庭勞務分配問題。

在傳統家庭模式中,女方嫁入男方家有一個很重要的使命,即幫助男方料理整個家庭,包括做各種家庭勞務。

要知道,在有些地區,男性幾乎從來不會從事家庭勞務,他們普遍認為這是一種非常不符合男性性別特徵的做法。

在那種文化下,婚姻關係中的女性實際上變相成為了家庭中的保姆角色。

而在所謂的“兩頭婚”模式下,兩個人彼此是獨立和平等的,所以家庭勞務分配也就不僅僅是女方的責任,同時也是男性的責任

在江浙滬有很多的家庭中,“奶爸”現象是很常見的,也就是男方負責帶娃,或承擔比較多的養育子女的責任。

甚至在有些家庭,從經濟利益權衡的角度,女方可能比男方更會賺錢,所以男方反而更顯得居家溫婉一些,不僅燒飯煮菜,帶孩子等,都是一把好手。

另外,他們也不會覺得自己做家務是什麼丟面子,“不像男子漢大丈夫該做的事”,能夠以平常心看待家務勞動。

有很多女性之所以恐婚,在很大程度上是害怕自己將來成為這種保姆角色,結婚證也就變成必須服侍另外一個人的“賣身契”了。

實際上,在這種“兩頭婚”模式之下,完全不需要有這樣的擔心,因為兩個人是平等地共同生活,就應該共同付出。

3、離婚自由。

當然,我們希望兩個人能夠和睦相處、白頭到老,但是誰能保證一段婚姻就不會出現各種問題,能夠最終走到最後?

然而,如果真的發生需要分開的時候,這個分開的過程可能是和平的,也可能會是腥風血雨。

在傳統婚姻模式下,婚姻解體是一個比較漫長和痛苦的過程。一方面,是一方認為另一方是屬於自己的,現在提出離婚是要掙脫自己,這種“獨佔欲”被破壞,會讓自己深感羞恥感,為了避免對方擺脫掌控,故而會做許多事。

另一方面,由於另一方也缺乏獨立性,所以在整個過程中也會顯得猶猶豫豫,害怕自己將來的生活沒有保障。

而在“兩頭婚”的模式下,這件事就不會那麼複雜。由於雙方都不會認定對方是屬於自己的,因此就不存在“失去這個人”,更不會覺得離開這個人,自己就沒辦法獨立生活。

因此,他們的分分合合往往顯得更加平和一些。當然,也因為可以“離婚自由”,所以婚姻不再是“牢籠”,不需要對其有過分的敬畏心。

所以,“離婚自由”並不是要隨意離婚,而是有這樣的自由作為保障,可以更具有主動性去改善關係,這種改善的動力是持續的,而且是雙方都需要參與其中的。

當然,這樣的話,可能這些地方的離婚率相對會高一點。但是,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的婚姻幸福指數也是比較高的,因為不用為了維持一個婚姻的外殼,而勉強待在一起。

綜上,才是“兩頭婚”的實質:

“兩頭婚”的婚姻關係也是嚴肅的,並不是原始社會下“走婚制”那種隨意建立的關係。

但是,“兩頭婚”保證了雙方在關係中的平等性和獨立性,不需要也不認可有誰高過誰。

而這其實本該是現代婚姻的基礎才對,這就是為何我說竟然還有那麼多人對此感到驚奇的重要原因。

但是,這也是一種誤讀。

我先來解釋一下:

會要第二個孩子主要原因,並不是為了要繼承這個姓氏。主要的原因有二:

1、響應二胎的政策。另外由於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就比較孤獨,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會跟自己一樣孤獨。

2、在江浙滬地區,相對而言,經濟條件還都不錯,也有生育第二個孩子的基礎條件。

當然,值得一提的是,“兩頭婚”婚姻模式下,也有很多人因為各種原因(如生一胎的時候年齡就比較大了),所以也就沒有去要第二個孩子。

至於“姓氏”問題,其實也是從平等角度考慮的,更準確的說,他們沒有“這是xx家的孩子”這種概念。

在很多人眼中,也包括不少執著“冠姓權”的人,依然對姓氏背後的“傳宗接代”有著很深的執著。

然而,這種想法也就意味著,把孩子作為延續自己生命的一種載體,而非一個獨立個體。

這種傳統婚姻模式下的親子關係,實際上是讓孩子去重複自己的道路,或者去完成某種家族或家庭的使命。

然而,這與“兩頭婚”的核心理念,實際上是違背的。

1、對“兩頭婚”而言,孩子雖然從生物學角度繼承了自己的基因,但是並不代表自己就需要讓他們去傳承一些什麼。

他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更好的前途和發展,但是總的來說,他們更加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

你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希望過上什麼樣的生活,選擇什麼樣的工作,和什麼人結婚,甚至是否結婚成家,要不要孩子,要幾個孩子,這應該由他們自己決定。

因為他們普遍有比較好的教育,因此也懂得什麼叫“人的自我實現”,他們才是他們對子女的希望。

當然,也因為沒有“傳宗接代”的考慮,所以生男生女的平等意識也相對更強烈。

前陣子,浙江杭州有個女孩被流浪狗咬傷,因為沒有及時注射狂犬病疫苗導致身染重疾。因為部分媒體有“標題黨”之嫌,導致不少網友認定這是因為“重男輕女”導致的。

我當時也沒有仔細看新聞內容,但是初步就覺得這個論調站不住腳,因為事發地是浙江杭州,在這樣的地區,這種“重男輕女”的觀念實際上是非常罕見的。實際上,江浙滬有不少家庭,還非常希望生個女兒,因為覺得女孩相對比較不鬧騰,也比較細心一些。

這大概和對“兩頭婚”有諸多質疑的原因是一樣的,因為自己的世界裡只有“重男輕女”,所以認定別人也是如此吧。

2、不是一方撫育子女,而是共同養育,以提供更周全的照料和愛。

在傳統婚姻關係模式下,孫子女輩往往是一方負責照料長大的。

這也是有些人看到生兩個孩子,一方照顧一個,跟著誰的姓,所以會擔心是否有偏愛的深層原因,因為在傳統婚姻關係模式下這種偏愛顯然是存在的

然而,在“兩頭婚”中,一方面是因為核心家庭的孩子數是比較少的,完全兼顧得過來,另一方面是雙方對於孩子也是持平等對待的態度,不會因為性別、姓氏問題而有傾向性。

之所以一方照顧一個,主要是從很現實的照顧能力角度考慮:讓一方養兩個孩子,這是不是太過辛勞了一點?

因此,這實質上是雙方共同養育孫子女的模式,不要誤讀為是簡單複製傳統婚姻模式下親子關係的模式。

紀伯倫有一首詩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比較能夠說明這種親子關係的核心思想,我摘錄如下: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透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也希望有更多的家庭,能夠意識到親子關係也是可以有這樣的轉變的。

三、有分有合:如何與原生家庭相處?

“兩頭婚”模式中,關於與原生家庭保持“粘性”,包括回到父母家庭中居住等,也引起一些議論。

我看到有不少批評性的意見,集中在:既然已經成家,為何還跟自己原來的家庭有聯絡?

我倒是覺得這個問題有點“無厘頭”。我很想反過來問問他們:

為什麼成家了,就要與原來的家庭沒有聯絡呢?憑什麼要別人犧牲這種關係來成全你呢?

我認為,這一方面是對傳統婚姻中,至少有一方會完全與原生家庭“疏離”有關,另外也是對現在一些關於原生家庭理念的誤讀:

1、“嫁出去的女兒”為什麼要成為“潑出去的水”?

傳統婚姻關係,實際上是一個人(主要是女性)結婚後,就意味著她進入另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從自己的原生家庭中脫離。

這是一個硬生生斷裂的過程,實際上是犧牲了另一個與原生家庭的正常依戀關係。她自己也無法繼續親近,其原本的家庭也以這樣的信念阻斷與其親近,所謂“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看,這是有一定問題的,也完全沒有必要。

要知道,一個人的原生家庭是一個人依戀工作系統的基礎樣板,決定了一個人最基礎的人際模式、信念感和安全感。

即便物理上隔斷了,心理上可能隔斷嗎?

而且,從關係平衡的角度看,她就不應該只有一組關係(即夫家關係),也是需要有這樣的原生家庭關係作為依託的,這樣的婚姻關係才能形成一個穩定“三角”,走得更加長遠一些。

因此,這種阻斷一方與原生家庭往來的做法,本身就站不住腳。

2、要準確理解“自我分化”。

有些人用心理學的名詞“自我分化”來解釋這種“粘性”是不合適的。然而,這也是對“自我分化”的一種誤讀。

“自我分化”是由家庭治療的代表人物鮑恩提出的,也是家庭治療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論,指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要逐步與透過原生家庭建立起來的信念和情感系統有所分離,形成一個獨立自我的過程,這對於一個人成為真正的“我”至關重要。

但是,“自我分化”並不是說要讓一個人遠離原生家庭,而是心理層面上能夠有獨立於父母和家庭的個人信念而已。如果把“自我分化”簡單化為“遠離原生家庭”,這不但是誤解,而且也是搞錯了方向。

實際上,一個人能夠做好“自我分化”,他就應該可以和原生家庭保持某種“粘性”,既不會過於緊密,也不會過於疏離,能夠維持好良好的互動,但是同時又可以保有自我,才是其關鍵。

而在“兩頭婚”模式下,又是如何實踐這一點的呢?

1、準確的來說他們不屬於任何一個原生家庭,他們就是建立了一個自己的家庭。

其實,在江浙滬地區,很少有跟父母親住在一起的情況,大部分夫妻是自己單獨居住,與父母居住往往也是因為一些特殊原因(如學區房考慮,或孩子年幼需要照料等)。當然,這種小家庭的模式,某種程度上也迴避了傳統婚姻關係中常見的婆媳關係矛盾問題。

更重要的是,每個家庭,都會形成一套自己的家庭信念體系。如果誰需要融入另一個人的原生家庭生活,實際上是不平等的體現:

憑什麼我要去迎合你的原生家庭,你倒不用發生任何改變呢?

因此,他們寧可自己來建立一套屬於自己家庭的信念系統,誰都不需要迎合誰。當然,從婚姻分化的角度看,這也是題中應有之義,如果繼續呆在一方的原生家庭中,這種分化顯然是很難實現的。

2、與雙方原生家庭保持“等距”聯絡。

與此同時,結婚不代表背叛原生家庭,無須刻意疏遠。

對他們而言,原生家庭依然是很重要的,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照料雙方老人,是非常重要的職責這一。

很多人以為的到兩邊老人那居住是一種依賴性的體現,實際上沒看到這也是照料和關心老人的一種方式。

他們更希望做到的是保持一種“等距”聯絡,不會因為跟誰結婚,就疏遠自己父母,同時從尊重平等的角度,他們也不會要求另一半疏遠他人的父母。

當然,“兩頭婚”模式下的老年父母,往往也比較“識相”,他們也知道要給彼此一定空間,不會隨意去幹涉他們的婚姻和家庭。

以上才是“兩頭婚”模式真正的含義。

看到有這麼多人對“兩頭婚”表達自己的看法,這一方面令人詫異,另一方面我覺得也是一次契機,讓更多人有機會反思自己的婚姻和家庭關係品質。

但是,切勿因為表面上的“住在誰家”、“跟誰的姓”、“生幾個孩子”等,就“兩頭婚”作出庸俗化的解讀。

同時,也不要認為有了“兩頭婚”,就代表萬事大吉了,好的婚姻品質,從古至今都不會因為一些制度安排就可以坐享其成,都需要雙方持續的腳踏實地的真心付出和反思改進。

總而言之,希望大家可以看到,“兩頭婚”不是很多人理解中的“兩頭跑來跑去”,而是“兩邊都兼顧”,而這種兼顧的背後,體現出的是對人格獨立的尊重,對親情品質的關注,對平等合作的重視,這才是這種婚姻關係的價值所在,而這本應該是每一段婚姻關係都應具備的底色。

作者 | Arthur Chen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簡介:心理圈稀有性別男顏值高諮詢師,長相年輕、內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銘:惜時惜人。諮詢小時數:3000小時,研究方向:職場心理、婚戀兩性、身心疾病、朋輩心理輔導。近期關注:要事第一、正念減壓、網路時代人際溝通。

編輯 |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

聯絡 |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郵箱 [email protected]

14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活不起,不敢死”:中年男人面臨的3大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