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頭婚”只能加劇和造就民眾越來越不把婚姻當回事兒的心態,這是對婚姻神聖性和莊重性的褻瀆。
近年來,在江浙地區悄然興起的一種婚姻的新形式——兩頭婚,即當地人俗稱的“不來不去”“不進不出”“不嫁不娶”“兩家拼拼”,這意味著“我家不是嫁女兒,你家也不是娶媳婦”,小夫妻成家後依舊與雙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
我注意到,“兩頭婚”主要集中在杭州市周邊的九堡、臨平、餘杭一帶,多為村轉社群的地方,有著特定的範圍,能被接受和社會公眾討論,說明了社會多元化和社會進步的一面,表現出對性別認識的提升和對家庭地位的肯定,但同時說明了人們觀念中對個體權利地位的片面強調,如果處理不當,很有可能破壞社會的發展生態,帶來個體或家庭難以承受的社會問題。畢竟,這超出了個體或家庭可以承受的能力範圍。
必須明確的是,相對於傳統家庭,“兩頭婚”組建的並不是傳統視野下的真正家庭,既不符合人們的日常認知,也背離了傳統的文化觀念和心理感受。在一定意義上,更像是精心策劃設計的“你情我願”的聯合體,而不是基於情感和血緣關係的婚姻締結。看似是家庭和婚姻關係,實則有著利益算計在內,有著中國老百姓特有的精明和狡黠。這樣的婚姻關係恐怕不是老百姓期待中的婚姻關係,也不是男女期待中的“小家庭”“小日子”吧?
新聞特意強調了“彩禮”“嫁妝”,用“男方無須付彩禮,女方也無須陪嫁妝”來證明“兩頭婚”正確的一面,且主要把“兩頭婚”與上門女婿來比較,如能減輕上門女婿的心理壓力,能讓男方產生對家庭的認同感和責任感。
這當然能說明當地人對“兩頭婚”的需求,只是在面對“雙方均沒有嫁娶之意”的問題時,又憑什麼說這是在組建家庭呢?是種婚姻生活呢?“不嫁不娶”的“兩頭婚”,在我看來,只能是權宜之計,不能成為普遍現象,更不能成為趨勢。好在,這種婚姻形式僅僅存在比較狹小的範圍內。
“家和萬事興,家齊國安寧”的觀念早已融入國人的精神血液。雖然受社會價值觀念多元和經濟利己主義思潮的影響,以利他主義和家庭責任為價值導向的家庭美德有所衰微,但就當下來說,家庭本位觀念依然是我國民眾普遍認可的主流價值觀,擁有強大的社會心理基礎和現實基礎。
婚姻問題關照的從來不僅僅是夫妻二人的情感問題,還關係到兩個家庭之間養老育幼、家庭教育、經濟生活的功能問題。可以說,“兩頭婚”只能加劇和造就民眾越來越不把婚姻當回事兒的心態,這是對婚姻神聖性和莊重性的褻瀆。自婚姻家庭作為人類文明的一種組織形式誕生以來,情感性、倫理性、利他性、私密性、身份屬性等始終是其特徵,而“兩頭婚”片面強調婚姻中的兩性關係,忽視了共同向兒女負責的合作關係,遮蔽了婚姻家庭的社會功能。這一點,應引起必要的重視和糾偏。
有學者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婚姻家庭的演變趨勢為:家庭結構多樣化,家庭形成延遲化,家庭規模縮小化,家庭風險擴大化。而“兩頭婚”最要命的一點就是無形中擴大了家庭風險,不僅容易造成家庭矛盾,還容易誘發社會問題。必須明確,婚姻不是兒戲,“兩頭婚”不宜渲染也不宜提倡。
統籌: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