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豪狄更斯說:“一個健全的心態,比一百種智慧都更有力量。”這句話道出了這樣一個真理:一個人有什麼樣的心態,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正所謂“人若有福,心態不騙人”:有福報的人,往往有三種好心態!
一、知足的心態知足才能有福,知足才能常樂!
心理學家指出,快樂是一種平衡而滿足的內在感受,但是人的慾望是無窮的,社會現實總是難以滿足。著名作家劉墉對人類的貪婪本性看到了極致:“旅客車廂內擁擠不堪,無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有一塊立足的地方就好了;有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能有一個座位就好了;直到有了臥鋪的人還會想:這臥鋪要是一個單獨包廂就好了……”世間之人,大多如乘客一樣。
所以,人類總是很難快樂,因為有那麼多沒有滿足的慾望。於是,這種不斷攀升的慾望,促使我們努力去工作,去賺錢,於是我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錢越來越多,可是我們並沒有越來越快樂。為了錢,我們東西南北團團轉;為了權,我們上下左右轉團團;為了欲,我們上下奔跑;為了名,我們日夜煩惱。
懂得知足的人一般都是比較超脫的,也可以說是看淡一切,懂得一切皆是身外之物,懂得外界的一切與自身是不是存在必然的聯絡。這樣的人,你可以看到他的臉上始終帶著微笑,也可以看到他面對驚變時的那種鎮靜。每件事,每件物都有自己的生命,都有自己所需要達到的方向。知足的人可以剋制自己的慾望,祝福、幫助其他的人達成他們的願望。他們知道應該剋制自己,知道應該選擇佔有還是割捨。
有了知足,才有了快樂,才有了幸福與福報!
二、感恩的心態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種種失敗、無奈都需要我們勇敢地面對、曠達地處理。這時,是一味地埋怨生活,從此變得消沉、萎靡不振,還是對生活滿懷感恩,跌倒了再爬起來?英國作家薩克雷說:“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生活將賜予你燦爛的陽光;你不感恩,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終可能一無所有!成功時,感恩的理由固然能找到許多;失敗時,不感恩的藉口卻只需一個。殊不知,失敗或不幸時更應該感恩生活。
古人說:滴水之恩,須當湧泉相報。感恩,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一個正直的人的起碼品德。事實上,我們也非常需要感恩,因為,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老師對我們有教育之恩,領導對我們有知遇之恩,同事對我們有協助之恩,社會對我們有關愛之恩,軍隊對我們有保衛之恩,祖國對我們有呵護之恩……一個經常懷著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蕩,胸懷寬闊,會自願地給人以幫助,助人為樂。
一個人,如果擁有感恩的心態,懂得每天睡覺前花一些時間去想一想,今天有什麼讓自己感激的事,父親的一句叮嚀,母親的一頓早餐,妻子的一個微笑……這些都是生命中愛的體現,都是值得我們感激的,如果我們能夠感受到其中的愛,我們便會充滿感恩之心,那麼,我們的生活也就變得美好而幸福!
三、寬容的心態現實生活中,與人相處,要有寬廣的胸懷、容人的氣量,學會寬容人、體諒人、饒恕人。遇事時,多替對方想想,各人後退一步,那麼,天大的事,也會煙消雲散,海闊天空。
話說古代有一個道人,棋藝特別精湛。每逢下棋,總是讓人先下,從不以強凌弱。即使這樣,他也從來沒輸過。道士有感而發,作詩云:“爛柯真訣妙通神,一局曾經幾度春。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後來,人們就將“得饒人處且饒人”當作寬容的經典之語,一直流傳了一下來。
這個故事,也許只是一個傳說。但它所體現的精神卻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它告訴我們,為人處世,需給自己和別人留有餘地,也給自己和別人一條退路,不要斤斤計較,和他人過不去。
要知道,生活中,誰也難免會處在難堪、有錯、有求於人的位置上,在這種情況下,你極需要他人的寬容、體諒、不苛責,你對別人怎樣,別人就會對你怎樣。將心比心,同情他人,寬容他人,不難為他人是一種美德。這種美德能夠感化人,提升人與眾之間的互助友善,讓社會形成一種寬厚、達觀的向善風氣。
古人云:冤冤相報何時了,得饒人處且饒人。寬容是一種博大的胸懷,是一種不拘小節的瀟灑,是一種偉大的仁慈!
記住了,做人要有一顆包容之心,懂得能不認真的時候,能不苛刻的時候,就要適當給別人臺階下,幫助了別人,也會讓別人感激你。如此一來,你自然是福報連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