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生活中很容易遇到能夠交心的朋友,但大多數到了最後總是會迎來相看相厭的結局。人與人的相遇多是美好的,但短暫的幸福之後,卻不一定有完美的結局。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為什麼會因為會變得與眾不同?深究到底,最終還是因為彼此之間的過度親密。很多時候不是對方變了,而是因為自己內心的態度變了。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一旦走得太近,對待也會變得隨意。
“君子之交淡如水,因為淡所以才能不膩,才能持久。”梁實秋在《談友誼》裡所寫的這一句話,恰恰也就描述了這樣的一個道理。
生活中我們遇見的人會有很多,相識也未必能夠相伴到最後。
但是彼此之間的過程會成為彼此之間的回憶。們不可能保持每一場的相遇都能夠是完美的結局,但是卻能夠讓彼此最後留下的回憶是儘可能地和諧、友善。
不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便是相處的難得。即便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不可避免地要面臨分離,但是距離不會切斷曾經的美好。君子的淡淡之交,也不為一種好的選擇。
相處要懂得把控好一個尺度,分寸是永遠都需要注意的重點。自以為的親密,過度的熱情反而會成為對方內心的一種負擔。
走得太近,只會讓原本快樂的友誼變得沉重,讓簡單的關係變得複雜。
仔細想想過往的經歷,曾經親密無間的朋友反而會淡淡失去了聯絡,保持適當禮貌的同學反而會
不要過高去預測自己在對方內心的位置,再親密也要懂得給予彼此獨立的空間。就像是一杯白開水,滋味雖然沒有眾多飲料的刺激,但是每天離不開,永遠喝不膩。
大多數的婚姻,都會給家庭帶來一定的衝擊。人們常常說的婆媳關係,其實也是距離的原因,走得太過近,反而會成為一種災難。
都說“養兒一百歲,常憂九十九”,但是無論父母再怎麼擔心,子女的道路都還是需要獨自去前行。沒有人能夠百分百去計劃人生,因為生活它總是會充滿各式各樣的變數。
成了家的子女有了自己的小家庭,過多地去幹涉彼此的生活,只會讓彼此的關係產生不必要的摩擦。恰到好處的相處,才能夠讓大家和小家變得舒服。
不同年代的人,總是會存在生活習慣的差異。年輕人的夜晚總是在十點開始,而年長者的夜晚則是在十點結束。差異本身就會形成一道間隔,相處在一起很容易產生磕磕絆絆的情況。若是處理得不好,不僅僅會傷了父母的心,也還給年輕人添了堵。
適時放手,得體地退出他們的生活,便是一種最合適的選擇。
這個世界沒有誰離不開誰,退出子女的生活並不是斷絕關係,而是各自去經營自己的生活。好不容易把孩子養大成人了,往後的日子希望你能夠留給自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一個感覺,對於高激情的自來熟,我總是會感到些許的不適應。以前總是不明白這些不適應是源於哪裡,現在才清楚是太過親密也感到的不適。
對於和陌生人相處的尺度,適當的禮貌反而更容易讓好感誕生。
這個社會的現實難免會讓人習慣性帶著面具去保護自己,因為不熟悉而保持一個距離。你可以選擇展現自己的友善,但是注意不要讓自己的熱情變得過度,否則你的友善便會成為對方的一種負擔。
再好的初衷都需要一個發展的過程,太過著急,便會是揠苗助長的結果。
剛剛認識的人即便會讓你感到好感,也不要立即展示自己所有的熱情。就像是量變到達質變的發展過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需要階段性的發展。
“距離產生美”,這句話適用於所有的關係。因為即便是最親密的夫妻,也需要擁有各自獨立的空間。因為人是能夠獨自思考的存在,夫妻僅是關係發展的一個階段,而不是彼此人生的束縛。
適當的距離不僅能產生美,而且能讓相處變得更舒服,感情變得更醇厚。
看透不說透,是相處的一種智慧。每個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秘密,有些窗戶紙不必非要捅破,給彼此留下一點空間,也是給彼此關係留下的一種放鬆。
相互支援,但不過分依賴;彼此親密,但各自也相對獨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