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早上,帶岳母去醫院看病,在醫院門口遇見了也來看病的鄰居,聊起他的女兒時,我說,你女兒很厲害啊,現在就考上全市重點初中,都不錯吧?

他搖著頭,“作業太多了,每天都要寫到十一二點!”

我感嘆:“那你要注意,現在最重要的,還是要給孩子減壓啊!”

他一臉苦笑說是啊,這方面一定要注意。

說起這位鄰居,電梯裡常會碰到他,有時候自己一個人,有時候帶著女兒,是個文靜的小女孩,長得比鄰居還高,父女倆卻很少說話,總是很安靜。

因為平時總是關注孩子的緣故,我總會注意身邊的孩子與家長互動的情況。他們之間的情況,屬於孩子努力,但卻與父母存在隔閡的情況。

一個拼命學習,卻與父母關係不好的孩子,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一個初一的孩子,已經需要去看心理諮詢師了,媽媽說起孩子的情況時,眼眶紅了,

“這一個學期作業都不做,每天早上起床不知道要催多少遍, 我和爸爸一起幫他穿好衣服,催著他吃好早飯,爸爸再送他去學校。他現在和我們說得最多的就是自己不想去學校,讓我們再生一個,可不可以放棄他算了。老師,你說這該這麼辦啊?”

可是,這個孩子原來不是這樣的,全家人對孩子,投入的心血有多少?

從小,孩子就和奶奶一起生活,奶奶的“關愛”以囉嗦和事無鉅細來體現:10分鐘提醒一次喝水,穿什麼衣服,吃飯喂著吃,一切盡在奶奶“掌控”之中,奶奶的愛是全方位無死角的。

被奶奶嬌慣了的孩子,媽媽管教起來力不從心,於是用威脅的方式讓兒子乖乖聽話。

很快媽媽發現,這個方法很有效,孩子不聽話,只要一句“不好好寫作業就告訴你的班主任”“不聽話就要在門外罰站”,孩子就乖乖就範。

但是,孩子越大,恐嚇的力度就需要增加,否則無法有小時候的效果。

發展到了現在,媽媽的威脅變成“不聽話就要送去省外某家軍事化訓練的學校去改造”,孩子雖然勉強就範,卻從心裡厭恨媽媽,覺得媽媽根本都不愛自己。

而爸爸呢,執行的是“學霸養成計劃”,孩子聰明,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安排了全面的培養計劃,每天學到很晚,週末各種補習班興趣班。一點喘息的時間都沒有。

而所有這一切,無非希望孩子將來考上名牌大學。

這就是愛,家人用著各自的方式,抱著各自對孩子的期望,愛著這個孩子。

但是,所有人似乎都忘了,孩子自己的感受是什麼呢?

“我聽到老師的批評很煩很難受,雖然老師是對全班同學說的,不是針對我。

我害怕有人進我的房間,晚上一定要上鎖,開燈睡覺,睡得很不安穩。

我有時候希望父母出意外死掉,但每次想到這些又很內疚自責,我為什麼這麼沒良心?

我現在一上課就心煩得坐不住,一看到作業就不想碰,儘管我知道學習是很重要的事情。”

奶奶的愛,成了事無鉅細的操控;媽媽的愛,是一種恐嚇;爸爸的愛,是無盡的壓力。所有這一切,在青春期的催化下,徹底的爆發出來,一發不可收拾。

而孩子,也從學霸和優秀,滑落到了自暴自棄的地步。

事情到了這樣的地步,找到問題的緣由後,在心理諮詢師的協助下,2個多月的努力,總算看到孩子稍微有些變化。

但是,一切都還需要付出更多,才能讓這種勢頭一點點的緩慢變好。

麥家,“矛盾文學獎”獲得者,著名作家。

“陪伴兒子,就像陪伴一頭老虎一樣,你得小心翼翼。”

是什麼讓他如此深刻反省?

兒子讀初二,有一天兒子突然關上了房門,絕不允許任何人進入他的房間。只有吃飯和上廁所,才會走出房間。

他的內心充滿一種莫名的憤怒,不願意與父母交流,更與父母衝突不斷。

這扇門一關,就是整整三年!

門裡與門外,隔開的是父母與子女,那是兩個世界。

麥家嘆息道:“青春期來了,就是鬼敲門!”

三年後,18歲的兒子離家遠行,出國讀書。這三年,他不知道自己是怎麼過來的,“你永遠處在被動方”,雖然最終挺過去了,但至今,他依然不知道孩子當年叛逆的原因。

正是難在不知道,他活得小心翼翼。

麥家開始試著理解與包容兒子,他慢慢總結出了一個簡單的辦法,那就是當好旁觀者,

“看著他在幹什麼,你阻止不了他,就那就一個麥田守望者。”

可是,這是辦法嗎?這明明是一個老父親退到極致不得已的做法,在能遙望到兒子的地方,徹夜的守望,很多焦慮與話語,都必須忍著不說。

“有教育專家跟我說了,至少有70%的叛逆孩子,只要青春期沒有被人帶壞,最後他還是會回頭。有時候就是要把問題交給時間,要有耐心。”

麥家抓住這句話,足足花了3年的時間,直至兒子遠行。

他在兒子的行李中,放進了一封信,信裡的話,像一個急於表達感情的朋友:“我愛你,真想變作一顆吉星,高懸在你頭頂,幫你化掉風雨,讓和風麗日一直伴你前行。”

兒子很快回復,那是兩個“流淚”的表情,從那一刻開始,這個父親,總算看到兒子遠行的心,出現了拐點。

這些都責怪青春期嗎?

青春期的孩子,從生理到心理都在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內心的憤怒,往往來自於從小開始,點點滴滴所積累下來的情緒。

要幫助孩子走出青春期的迷茫,真的不容易,但,也不是毫無徵兆與方向。

1、讓我們與孩子的溝通,不再僅僅只有學習與成績。

李玫瑾教授曾說,孩子的成長,並非只有“學習”一個話題,我們每時每刻與孩子的溝通,是否真的都只能圍繞著學習與成績來進行呢?

世界這麼大,可以聊的有很多,不是所有話題,都充滿了對立與衝突,試著找到它,並讓親子間的溝通,有更多的色彩。

2、父母的角色,需要進行轉變

也許青春期前,我們可以以各種的理由與出發點,要求孩子按照我們的意願去行動。這何嘗不是一種控制。而到了青春期,孩子的內心擁有強烈的擺脫控制的需求,這種需求與父母的做法,就會產生激烈的碰撞與衝突。

那麼,我們需要轉變角色,從控制者,變成孩子的朋友,麥田守望者。這個過程是痛苦的,這意味著父母與孩子間都需要彼此適應新的節奏與相處的關係,但這需要我們一定邁出這一步。

3、在青春期來臨前,種下愛的種子

青春期的種種衝突與情緒,當然與孩子成長中生長的激素有關,但引燃這一切的火種,卻早在幼兒時代就種下。

我們不必等到孩子進入青春期時,因為與孩子的衝突才被動的改變自己,我們完全可以從孩子在幼兒時期,就給予孩子一些自由與空間,並且引導孩子學會釋放自己的情緒。

這個過程中,我們會有很多時間與機會,來形成更好的親子關係,更有愛的家庭氛圍,這會讓未來的“青春期風暴”,來得更加舒緩與平和。

不論現在孩子多大,我們改變與提升親子關係的時機,都不晚。

家庭教育最好的時機,是在孩子幼年時,其次是現在,希望我們都能培養好與孩子的關係,去共同面對青春期。

加油少年們,少年的爸媽們,也要努力啊!

我是庭爸,8歲女兒的奶爸,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家庭教育指導師,70後大叔,有愛有思考的育兒和教育達人,歡迎關注、轉發、點贊和評論,更多育兒和教育問題可以與我交流。讓育兒更輕鬆,讓教育更有效

10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婚後不老實的女人都有哪些特徵?三個女人的話值得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