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算了吧。”
猶豫了許久之後,我再一次關掉了和暗戀男生的對話方塊。
也許等我再瘦一點,面板再好一點,再豐富有趣一點.......
到時跟他表達心意,會更適合吧?
現在普普通通的自己,再加上「主動」的姿態,被拒絕的風險,未免有些過高。
這種習慣性的退縮,我想大抵和家人從小對我耳提面命的「女生社交法則」有關。
他們常常不厭其煩地對我說:“女孩子太主動,樣子不好看的。”
彷彿主動總意味著“掉價”,而女生最得體的模樣永遠都是“寵辱不驚”“大氣端莊”這些固定詞藻。
哪怕我到了25+的年紀,他們依然不忘時常叮嚀著。
如果說「社交」是能給人帶來快樂的方法。
這些外界的聲音,漸漸讓社交裡的「第一步」變成了我始終無法踏出的魔咒。
束縛住的除了生活裡某一部分的選擇,和幾乎全部的自己。
在實際生活中同樣遭遇的女生絕非少數,她們被動或主動的陷入了社交困境之中。
她們努力讓自己符合著大環境對於女性「乖巧」、「順從」、「得體」的期待。
習慣性被動地出現於一段關係裡,比起主動更擅長隱忍,不常表露出自己不滿,在飯局上、聚會上、婚戀上、職場上……
也許「不敢踏出第一步」,只是自信“出走”後的一種表現。
還有更多隨著「不自信」一起湧來的焦慮早已默默吞噬著我們的生活。
知乎上“女生總覺得自己丑,沒有自信怎麼辦?”的問題下,有6千多人常年關注著,瀏覽量更達400多萬。
而行之有效的答案,卻沒有幾個。
似乎女生,只有「美醜」的兩極標籤,沒有一絲喘息的空檔。
不久前,經朋友推薦看了中國版的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
她有些激動的對我說:“那個女孩就是我啊!”
那是第一期裡由齊溪扮演的一個時時陷入樣貌、身材焦慮的女孩。
從學生時一個“打狗棍兒”的外號開始,「不自信」就一直伴隨著她到畢業,工作,戀愛……以及今日的同學聚會上。
幾個小時的精心裝飾,機械般的迎合著世俗審美。
但只要一個飛起的雙眼皮貼,那“膽戰心驚”的自信幾乎頃刻瓦解。
彈幕裡許許多多的女孩都打出“哭了”,“強烈共情”。
因為幾乎每一個鏡頭裡我們都能瞥見,無數個「某時某刻」的我們自己。
我們習慣「喪失自信」,也忘了從什麼時候起深信著自己的“不夠好”。
將自己牢牢困在世俗的枷鎖中,也讓自己在每一段社交關係中動彈不得。好像只有變成符合旁人期待的樣子,我們才能“等”來一個另眼相待的可能。
但什麼時候才是盡頭呢?
“好女不過百”之後還有“鎖骨放硬幣”,A4腰之後還有“反手摸肚臍”,美麗的標準越發苛刻。
似乎我們稍不留神,就可以立即被劃分到「美」的對立面。
2020年,或許是女性意識覺醒的一個關鍵年份。
隨著數檔女性綜藝和大熱電視劇的播出,大家終於感受並正視了許多來自成熟女性的獨有魅力。
在所有的女星裡,最讓我感到驚歎的是張雨綺。
相較於灼人的美貌,我更為豔羨她的直爽、自信和鬆弛。
在節目中,她敢玩敢拼主動找到隊友要求加練,敢於拒絕其他人的不合理需求,從不介意自己“母親”的身份,更不介意暴露自己舞臺的短板。
她相信自己值得所有好的東西,敢於主動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擔憂和想法,勇於去爭取所有自己希望得到的東西,不懼怕把“想要的慾望”表現在臉上。
讓人高興的是,這種看似有些放肆和不常規的女性形象,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欣賞、喜歡和接受。
這也讓我越來越相信——
一個人自身的美好與魅力,與別人眼中的「完美」可能並沒有多大關係。
而那種舒展、放鬆的狀態,或許離每個女孩都並不遙遠。
一眨眼的功夫,魔幻2020即將過去。
每一年快跨年的時候,心底裡都會湧出許多關於未來的憧憬。
但最後,這些都沒能如願。
我會擔心粉色會不會太幼稚,綿羊卷會不會顯得不那麼淑女,喜歡的男生也許並不愛看脫口秀。
回憶這些的時候,我驚訝發現:
那些外界的聲音,對我的影響原來已如此之深。
如果你不仔細覺察,甚至都分辨不出這些細微的影響。
蔡依林前陣子在演唱會上說的那段話,特別打動到我:
40歲是個很棒的年紀,如果你現在還沒40歲,我跟你講說,40歲真的feel damn good!本來想要直播,經紀人就問說,那你有什麼才藝可以表現給我看?一定要有才藝才能直播你看。然後我才發現,哦原來我過去20年,我一直都在表演才藝。我很需要休息。
今年終於我可以做我從來沒有嘗試過的,每天起來就是躺在地上,完整地休息。剛開始真的是還蠻焦慮,就在想我一定要去做些什麼, 做運動啊,還是做蛋糕啊,後來發現好像太習慣很忙的時候,我比較容易緊繃,但經過這一整年休息的時候,我覺得好像,我不一定要等於才藝才是我自己。
看到的時候,驚訝“原來天后也會如此焦慮”之餘,也獲得很深的共鳴和寬慰。
跟隨本心做自己,大概是我們一生的課題。
新的一年,也許是時候把身旁無關的言論清零,調大屬於我們的聲音。
實際上,坦誠面對並勇敢表達出「自己」的慾望和想法,也一樣是我們能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生活不是舞臺,但我們都是自己人生裡的唯一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