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種親密關係,都不會無緣無故地出現問題。
無論是愛情還是友情,在出現問題的時候,你都會突然覺得這段關係中的那個人讓你覺得好陌生。可是具體是因為什麼原因,你們之間出現了什麼問題,你又說不清楚。
也許正是因為說不清楚,所以才會被稱為“問題”吧。
這種陌生感其實是一直都在的,只是當關系處於親密期的時候,雙方都不會察覺到這一事實。但當問題暴露出來的時候,關係的親密讓雙方都無法忍受當下問題的出現,彼此迴避的真實情感便會暴露出來。
百度上說,“假性親密關係”指“很多人在情感裡的聯結處於很淺層的狀態,然後又處於不作為的狀態”。
不過比起“不作為”,筆者認為用“不敢作為”、“不敢投入”這樣的詞來形容這樣的狀態更貼切一些。從精神分析學上看,這是一種人類天生帶來的“情感防禦機制”。
因為這種機制,導致人們在親密關係中往往做到“全身心的投入”,無法在情感上做到深層次的連結,在這種前提下,對方一旦展現出陌生的一面會讓你感覺非常難以接受。
親密關係,尤其是兩性親密關係中,往往會出現“主動方”和“被動方”,在我國傳統文化語境下,“主動方”似乎總是容易更吃虧一些,因為我們預設“送上門的都很廉價”。
事實上,確實是“被動方”考慮自身會更多一些,他們有更多的顧慮,在愛情中更多地患得患失,所以無法交付自己全部的情感,而是轉而去交付“自己可以控制”的那一部分。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的人在分手後看起來好像沒多少難過,似乎很快就能展開新的戀情。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並沒有交付全部的情感,他們的內心早就無數次演練過分手這樣慘淡的結局,他們沒想過長久,而是處於一種“隨時撤退”的狀態。
這樣的狀態可以緩解他們的恐懼和焦慮,是他們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
但同時,人會本能地渴望真正的親密關係。
在情感中,若是想解決假性親密關係狀態,很多人會走入另一個誤區。
主動方處於極力想解決“假性親密”的狀態中,自然會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另一半身上,很多時候會強加給另一半很多他們不需要的關懷,甚至會忽略自己的需要。
而本就患得患失的另一半若是習慣了這種好,為了不讓對方因為失望而將這份“愛”收回,更會去“假裝投入”這段關係。
這個時候如果“主動方”認為“被動方”已經真正投入了,那就大錯特錯了。
這時候的感情實際上更加地搖搖欲墜,就像泡沫,只剩那一根戳破它的針。
在這種關係中,被動方對主動方產生心理依賴,主動方則會“依賴(甚至享受)對方對自己的依賴”。為了維持現狀,主動方更是會極力討好對方,但這種討好中總是會不自覺得帶有控制的成分。
往往付出越多,反而越覺得空虛,越覺得需要獲得點什麼彌補這種心理上的空缺。
這種控制慾最終會導致關係破裂,然而在破裂後,主動方往往會認為自己是完全的受害者,是在被對方拖累著,周圍人往往也會如此認為。
但實際上,拖累他的其實是自己的自我心理需求,這樣的表現也被稱作“拖累症”。直到分開了,他們彼此之間也不瞭解真正的對方是怎樣的。
拖累症患者會因“太在乎”對方的感受而抹殺自己的情感需要,甚至會否定自我、價值觀崩塌。他們會按照對方的喜好去“重塑”自己,從而把本我全部抹殺,直至遇到下一位/段可以讓其抹殺本我的人或情感。
事實上,這樣的性格塑造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主因還是家庭環境因素導致,它影響著成年後的所有事情和決定。
想要解決一段假性親密關係,最正面和積極的方法是溝通、交流、理解,而不是自我感動式的付出。
“溝通”、“交流”,看起來都很簡單,但事實上很多人一輩子都在摸索正確的溝通方式,他們不知道如何走出第一步。
其實,溝通是應該被引導的,選一個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約好一個特殊的溝通的規則。
溝通的最大難題是太在意對方的情緒,擔心自己的想法不被接受,但如果不能接受彼此真實情感的表達,便永遠無法達到真正的親密狀態。
“勇敢不是不恐懼,而是心懷恐懼,仍然向前。”希望大家都能夠獲得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