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中國向來缺乏愛的教育,人們渴望愛,但又害怕愛,想要愛卻不知道怎麼愛,在渣男、綠茶、小三這樣的粗暴標籤被越來越頻繁使用的今天,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野生戀愛教學:

「判斷一個人愛不愛你,看他願意給你花多少錢,看他願不願意將你介紹給朋友認識。」

「不要相信什麼“我很忙”和“沒時間看手機”之類的理由,他回不回覆資訊,是否繼續跟你聊下去,完全取決於他究竟有多愛你。」

年輕人一邊渴望真愛,一邊越來越不相信真愛;一邊膜拜理想愛情,一邊專研愛情公式;一邊想趕緊學會方法論,在愛情裡佔據主導地位,一邊又擔心被套路被PUA。愛情被訓化成一種「消費模式」,人們開始考慮投入產出比,考慮「這個人是不是值得」。

於是,教我們談戀愛的人越來越多,但我們好像越來越難愛了。

↑電影《一天》

前陣子,我們向讀者發起了「愛情結束時刻」的徵集,我們想看看在具體的現實中,究竟是什麼終結了愛情

「要愛情,也要自由」

在資訊爆炸、各種關係撲面而來的社交網路中,年輕人越來越追求個體的獨立和自由,當愛情讓他們感到沒有了自己的生活,可能還是獨自生活更加輕鬆快活吧。

@小魚

我一直沉迷在我們很相愛的假象裡,從來不曾反省除了生活上的關心,跟他有沒有精神層面的互動。我們一個隱忍一個傻,就走到了今天。等到量變產生了質變,也就回不去了。

@羅伊

可能就是在我覺得,他打擾到了我的生活的時候吧。

@艾麗

交往兩個月之後我第一次去他家過夜,他半夜偷偷翻我的手機相簿(密碼很簡單,沒想到他偷偷看了很多次),看到我和其他男生吃飯的照片,他很生氣,把我叫醒質問我怎麼回事,還搶走我的手機把和我吃飯的男生朋友刪了,揚言說讓我爸媽和公司領導都知道……

↑電影《重慶森林》

「人人都害怕被出軌,

但是認為自己不會出軌的人,不足五成」

出軌一直是愛情破裂的罪魁禍首之一。在我們此前所做的親密關係大調查中,認為自己在現有的親密關係中絕對不會出軌的比例,只有44.1%。

@佚名

我去找他,他說他有新的喜歡的人了,想和她試試。我哭得稀里嘩啦,最後他把我送到了地鐵口,沒有問我是否上了車,是否到了家,我就知道我的愛情完了,他不愛我了。

@漂亮媽媽

孩子兩個半月時我發現,孩子爸爸半夜不睡總去衛生間,趁他睡著看了手機,發現他有曖昧物件,還不止一個。孩子五個多月的時候,他說週五要出差,週末回,結果回來的路上在高速上追尾,處理交通事故的時候才知道原來是開車帶著女性朋友出去玩,當時車上三個女同事。

@尼古拉斯

當我帶著她去我們以前表白的地方,藉著夕陽,我溫柔地抱住了她。但她卻只是輕輕地拍了拍我的後背,說時候不早了,我們回去吧。

最後的結局是,她在我們分手後一個月找回了她的前任。

↑電影《愛你,羅茜》

「當兩個人的責任變成對一個人的壓迫」

喪偶式育兒、單身式戀愛、保姆式愛情,愛情裡的分工,常常變成一場約定俗成的壓迫。

@713

生了二寶後。被胃疼折磨了一晚上,剛給感冒的哥哥推完精油,又得趕緊喂嗷嗷待哺的妹妹,這會兒兩個寶都睡著了,依舊胃痛難耐,爸爸這種生物呢?一吃飽飯就溜出去了,說是給車加油。

@Luthor

買了2套房,每個月揹負2萬房貸,但她依舊遊手好閒沒有工作,甚至準備當扶弟魔。

@老婆熵增,我熵減

我熱衷於搞衛生,每每看到家裡一團糟我都沒辦法靜下心。有一天,女朋友逗狗子,不顧家那麼亂,廚房也沒收拾,碗也沒洗就去冰箱拿肉來餵狗。我說,來,我們一起打掃衛生,她嗓著我說不喜歡打掃衛生,她要睡覺了。

然後她躺在床上玩手機,我默默收拾了一個多小時。

↑ 電影《萬物理論》

「愛情裡,

要到什麼程度才算暴力?」

公眾對於家暴,可以說是0容忍。但在愛情裡,暴力的程度非常不同,什麼樣才算暴力?脾氣差、怒吼、沉默、自殘、歇斯底里、肢體碰撞、毆打……當暴力發生時,許多人也許並沒有意識到。

@笨象

很早以前我就不愛她了,可到最後都不敢告訴她。

我是一個在感情中崇尚溝通的人,但最後的最後,我往往變成她語言暴力和行為暴力的承受者。每次爭吵我都只能沉默,記下她說的每一句話。原來語言也能這麼傷人,原來一句話能讓你這麼疼。

我的沉默往往會激怒她,她每次都會揪著衣服質問我,為什麼不說話?你死了嗎?為什麼不說話?

我想說,我心裡一百句一萬句想說,但你的聲音太大了,你聽不到我的。

她要的是絕對主導權,我要的是平等,僅此而已。

@——

最近一次吵架,他指著我的鼻子罵我害他變成現在這樣。惡狠狠的樣子,像個陌生人。我說,你知道的,我最怕別人大聲說話,因為小時候爸媽總吵架,甚至打架。他說,你應該慶幸,你爸打你媽了,而我還沒對你動手。

「那些不被理解的瞬間,成為蠶食愛情的陰影」

在愛情裡,人們必須要定期上演認同和重複認同,換言之,不是一次性給予認同就萬事大吉了……當這種儀式未能得到妥善執行,自我就有可能受到威脅和吞噬。

——伊娃·易洛斯《愛,為什麼痛?》

@週週

我住海淀區,他住昌平區。他失眠,又有熬夜的習慣,週末幾乎總在睡覺。我心疼他,每次去找他都自己吃早餐、看書,等他醒了我們再一起吃晚餐。周天下午我會收拾乾淨屋子,再自己坐車離開。

他有個好兄弟是漫畫家,漫畫家的妻子不著家,天南海北到處跑,回家也總是躺在床上等著端飯。我心疼漫畫家的孩子,打從心裡厭惡這個我沒見過的女人。

有次他醒來問我要不要先吃點東西。家裡有一杯未拆封的奶茶,我嘴上說了喝,心裡想了想又覺得麻煩,不喝也行,就繼續玩手機。他見我半天不動,便起來給我泡奶茶。很難描述當時心裡的感覺,奶茶熱熱的,連同他這種細微的關心,燻得我心裡暖烘烘的。

「你跟我那個兄弟的媳婦兒一樣懶。」我還沒來得及表達我的愛意,他突然蓋棺定論說了這麼一句話。

@楓葉

當我確診中度抑鬱之後,他是最不理解我的那個。覺得量表不準、我其實沒有那麼嚴重、吃藥變舒服只是心理作用。

@卡菈

我因為收到朋友送的生日禮物開心,他告訴我不要太物質的時候。

↑ 電影《藍莓之夜》

「沒有陪伴的愛情,大概比一個人還孤獨」

愛自己的年輕人,越來越難以忍受被他人忽視。越來越多人覺得,被冷落被輕視,不如分開一個人生活。

@鹿uu

他因為打籃球放我鴿子,我跟他說沒關係。然後他說:「那好,我去打籃球了。」

@RIKU

當她和閨蜜在一起,而我卻很尷尬地在一旁如同空氣一般的那個瞬間。

@貓貓

因為異地,我們的溝通需要靠社交工具。可能是因為他工作太忙,我的分享基本都像丟進大海的漂流瓶。就感覺他好像離我的世界很遠,他不期待接收到我的訊號,也不關心我的生活。

有一個網紅展覽我想去但一直沒時間,後來發現他已經和別人去過了。

我們一個月前領證了,在他的城市領證那天,他帶我去錯了結婚登記的地方,我當時就哭了。預約簡訊上是有地址的。

「不溝通,如何成為最致命的指責?」

在愛情中,自我價值會因為對方的反饋得到確認,只要對方需要你,你就會產生意義。於是,任何溝通方式上的激進或者不迴應的沉默,都成了最致命的指責。

@柏拉啥也不圖

大概就是某一次被從很好的狀態之中打破後,我像是做了一個很長很長的夢突然驚醒,看著他滔滔不絕的發牢騷抱怨,說著毫無溫度的話,陌生得像從未在一起過。

他像往常一樣講道理,說他覺得有多煩躁有多被冒犯到,我一個字都看不進去,就蹲在衛生間洗手檯旁邊哭。

@洋蔥

當她又一次發怒,又怎麼都不願意告訴我原因的時候。

@老王

她開始讓我選「要麼這樣,要麼分手」的時候。

@奕

我是同,跟女朋友談了5年戀愛,最後還是因為雞毛蒜皮分手了。

我比較理性,她偏感性。比如打遊戲遇到傻逼罵你,我是直接遮蔽,她可能就會選擇對罵,完事了她還問你為什麼不幫忙罵。

真的勸告各位女生朋友,少看點毒雞湯,不要被別人綁架了自己的價值觀,什麼吵架幫著你講話的才是愛你的人……我是無法理解啦,對我來說,吵架並不會帶來任何收益。

另外就是坦誠點吧,不開心你就說出來,就算情商再高的人,你不說,她不會猜到你和別人吵架,你姨媽來了,你看到什麼推文不開心了,看到什麼觸景傷情了。

↑ 電影《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艾裡希·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一書中感嘆,再也找不出一種行為或一項行動像愛情那樣以如此巨大的希望開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敗而告終。

而社會發展到今天,愛情失敗的比例也在肉眼可見的增多。複雜的社會關係和各類社交軟體的普及給了年輕人更多的擇偶空間,這個不行就再找別的,下個不行是不是可以找回上一個?經濟地位的提升和個性的培養也讓更多人有了伸張自我的可能。

同時,愛情雞湯和戀愛套路的泛濫,讓更愛自己的年輕人講求付出上的“對價”,甚至信奉“誰認真誰就輸了”,將對另一半的付出視做卑微,將掌控全域性看做勝利,愛情淪為了一場需要一較高下的博弈遊戲。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梁永安指出,當下的年輕人面臨著快流動低情感的問題,地域的流動與人生軌跡不停在變,年輕人的分手能力遠大於戀愛能力。

梁永安也認為,新一代的年輕人對愛情的態度不是保守而是正常的態度,不抱著激烈的浪漫主義,也不抱著激烈的否定。這樣的幾代人積累下來,會形成新的價值共識和新的愛情意識,推動我們的社會進入真正的現代階段。

聽上去,這是個不算悲觀的論點,但在愛情越來越脆弱的時代背景下,學會如何愛人,怎麼提高自己愛他人的能力,也許是年輕人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

畢竟,當分手能力遠大於戀愛能力,你可能還沒來得及認清愛情,就已經失去了它。

12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男不娶女不嫁,3億人圍觀江浙地區“兩頭婚”:究竟什麼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