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做事要智商,處世要情商。
雙商高的人,無論在職場還是情場,都能夠信手拈來,處理得體體面面。
有情商並不是說這個人處事圓滑,能夠逢迎拍馬;
而是說有情商的人,能夠給自己爭取更多機會,獲得更大價值。
很多人認為:
情商高的人性格或許是外向型、熱情型;而那些性格內向沉默的人似乎就缺少的情商。
其實不然,情商的高低與人的性格並沒有直接聯絡,它僅僅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方式。
情商高的人大多明確自己的利益,他們與“討好型人格”相異。
一般來說,後者追求的是他人對自己的肯定,而情商高的人恰恰相反;
他們追求的是“雙贏”的情況下,讓自己的利益實現最大化。
《我的前半生》裡,賀涵就是一個情商非常線上的人,他並不是一味地討好羅子君。
起初,作為女友的閨蜜,賀涵與羅子君保持著安全距離;
不給對方帶來困擾的同時,也不讓自己的女友擔心。
後來,因為與女友婚姻觀的差異選擇了分手,而賀涵也真正瞭解到自己想要的人。
在整個過程中,他並沒有將羅子君置於“插足”的地位。
對前女友和羅子君的尊重,都體現了賀涵的情商。
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情商”的重要性:
它能夠更好地幫助我們在這個社會中生活,也能更好地為我們實現目標。
02.
情商的高低,其實體現在很多方面,有的人“會說話”,確實是一種情商的表現。
像著名主持人蔡康永,他就擁有一張會說話的嘴。
然而,看透不說透,也是一種高階情商的表現。
契訶夫說過:有教養不是吃飯不灑湯,是別人灑湯的時候別去看他。
這句話的意思是:
當你看見一個人的本質的時候,你心裡明白就行,不需要戳破,也不需要表現出來。
很多人會問,看透不說透,這樣的相處模式難道不會覺得很虛偽嘛?
其實答案因人而異。
在具有情商的人眼裡,看透不說透其實是一種成全他人體面的方式。
突然想起來朋友和我說過一件事:
一次和男朋友出門逛街,走進了一家裝修風格很不錯的店,店員也很熱情,左一件右一件的讓男朋友試穿。
男朋友看上一件挺合適的衣服,朋友也覺得不錯,於是兩人便問了價格。
店員笑盈盈地說出了一個五位數,還貼心地告訴他們店內支援分次。
朋友說,那時候兩人剛大學畢業,一個月工資加起來都沒有五位數,怎麼可能捨得買。
但是,當時她看著店員補充到“分次”的時候,心裡有一股“犟勁兒”,就想衝著面子全款買下來。
她便對著男朋友說道:“衣服挺適合你的,喜歡就直接買下來吧。”
男朋友先是一愣,然後摸了摸朋友的頭;
一句簡單的話,既成全了女朋友的體面,又讓店員提不出再推銷的理由。
這種看透不說透的方式,把一件事處理得很好。
03.
很多時候,看透不說透也是給對方留一些臺階。
生活在社會中,我們不可能預料到今後的路誰會對我們有幫助,誰又會給我們新增麻煩。
我們能做的,只是解決好眼下的問題。
前幾天看了綜藝節目《令人心動的offer》,八位實習生雖然背景參差不齊,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長處。
而其中,畢業於斯坦福大學的王驍,卻讓人印象深刻;
不僅僅因為他過硬的資本和過強的學歷,更是因為他在職場中過於表現的人格特徵。
當時,撒貝南老師在節目中表示,覺得王曉表現自己是名牌大學的行為稍微有點過了。
但是主持人何炅則表示:現在這個狀況還算好的,再差點就過了。
其實,王驍的表現究竟有沒有過分,觀眾自然是有目共睹的;
而何炅老師的一番話,卻避免了大範圍的爭議。
他這種看透不說透的方式,不僅肯定了撒老師的發言,還將王驍的面子保全。
給予了雙方一份寬容,給觀眾也帶來了更好的體驗。
這樣的情商,著實可貴。
很多時候,我們在處理問題時,也會明白對方的表現欲;
但是選擇戳穿或者不戳穿,就會將事情引向兩個方面。
選擇前者,於自己而言容易成為一個刻薄的形象,於他人而言也會使得對方面子掛不住;
選擇後者,雙方都能夠體面,同時合作的可能也會繼續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