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最近一個火起來的網路話題,就是江浙一帶興起的“兩頭婚”。

據說,這種婚姻,男不娶,女不嫁;孩子隨父姓,也隨母姓。

她既不屬於男娶女嫁,也不屬於男子入贅女家,當地人俗稱“不來不去”、“不進不出”、“不嫁不娶”、“兩家拼拼”。

也就是:“我家不是嫁女兒,你家也不是娶媳婦”。

小夫妻成家後,依舊與雙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的“黏性”,通常各住各家。

他們一般會生育兩個小孩,第一個隨父姓,由男方為主撫養;第二個隨母姓,由女方為主撫養。

在“兩頭婚”的家庭裡,沒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對爸爸媽媽的父母,都叫爺爺奶奶。

那麼,為什麼會興起“兩頭婚”呢?

“兩頭婚”有何利弊呢?

“兩頭婚”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呢?

各方人士,都從不同的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解讀與分析。

本文就從哲學與歷史的角度,也來對這個問題進行一番探討。

首先,我們要明確這個問題的本質與性質。

所謂本質,就是事物自身之關係結構的實質。

所謂性質,就是本事物與其環境性事物之間的相對關係。

我們先來看這個問題的本質。

在這個“兩頭婚”的關係結構中,男女之間,是絕對平等的;男方家庭與女方家庭之間,是絕對平等的。

這種絕對平等,包括經濟上平等、人格上平等、權利上平等。

所謂“不來不去”、“兩家拼拼”,其本質,就是男女雙方及其各自的家庭,在經濟上保持相互獨立,互相平等,互不依靠。

所謂“不進不出”、“不嫁不娶”,其本質,就是男女雙方及其各自的家庭,相互之間人格平等、社會地位平等,誰也不弱於誰。

所謂“第一個孩子隨父姓,第二個孩子隨母姓”、“沒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其本質,就是男女雙方及其各自的家庭,相互之間權利平等。

那麼,這樣的本質是怎麼產生的呢?它的性質又是什麼呢?

從小的環境範圍上分析,就是人口生育率下降,帶來了各個家庭的傳宗接代的壓力,使得女方家庭不得不“惜嫁”,將本家庭傳宗接代的責任,賦予到了女兒的身上。

當然,這還要有另一個前提,就是女方,及其女方家庭,具有獨立的經濟能力。

而這樣的“女方及其女方家庭具有獨立的經濟能力”,又不同於既往的“男方入贅女家”。

既往的“男方入贅女家”,是屬於一個父系家庭,由於自身的原因,跟不上既有的父系社會的“男娶女嫁”之秩序,失去了既有的“男娶女嫁”之社會地位,而被社會渦流所裹挾,屈從於另一個父系家庭的逆向的“女娶男嫁”之秩序。

這個被社會渦流所裹挾的社會形態之本質,是屬於既有的父系社會中的一種變異形態,它沒有超出既有的父系社會之範圍,沒有打破既有的父系社會之秩序。

但是,現在的“兩頭婚”、現在的“女方及其女方家庭具有獨立的經濟能力”,卻是一個女方家庭,出於自己的強勢,而不服從既有的父系社會的“男娶女嫁”之秩序,不承認、並且從行動上,顛覆了另一個正常的男方家庭的“男娶女嫁”之社會地位。

這就不是傳統的父系社會所具有的社會形態,它突破了傳統的父系社會之既有的範圍,打破了傳統的父系社會之既有的秩序,是對傳統的父系社會的拆解與重新建構。

所以,從更大的環境範圍上來分析,這就是社會經濟發生轉型,導致女性勞動能力增強,從而顛覆了既有的男權社會,使得男女之間的社會地位,開始重新建立一種新的平衡。

其實,從宏觀的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來分析,我們現在所習以為常的男權社會,父系社會,是農牧業生產發展到高階階段的產物,而並不是人類社會的常態。

所以,當農牧業生產被新的社會生產所超越,寄生於農牧業生產的男權社會,就必然會被新的男女權力結構所取代,只是,這肯定是還需要一個繼續發展的過程的。

這裡,我們就不妨從考古學和歷史學的角度,來回顧一下,男權社會、也就是父系社會的建構過程。

從距今6400年到距今5000年之間的東北地區紅山文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從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轉化的考古學樣本。

在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中,有女神廟和與女神廟相對的眾多積石冢。

積石冢裡有男性墓主和女性墓主,但是,從這些墓主的陪葬物品來看,這些墓主顯然都不是當時的一般人物,而其中占主導地位的,又都是男性。

所以說,紅山文化所在的社會,是一個男權社會,當時已經進入到了父系社會階段。

但是,神靈就是祖先,作為一個男權社會,紅山文化的主人們所敬奉的神靈,卻都是女性,女神廟中的大小神靈,都是女性。

這說明,紅山文化之主人們的祖先,都是以女性為主的。

也就是說,紅山文化的主人們的祖先,都是生活在母系社會中的,紅山文化所在的社會,是一個剛剛從母系社會轉變而來的父系社會。

而與紅山文化處於同一時代的中原地區廟底溝文化,第一個特點就是,相對於紅山文化,她們的等級分化不明顯。

即使是顯示出一些等級分化現象,其占主導地位的,卻也是女性。

比如,在陝西省華縣太平莊遺址,出土一件陶鷹鼎,排列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的第二位。

而這麼一件珍貴的文物,卻是陪葬於一座成年女性的墓穴中。

這就顯示出廟底溝文化所在的社會,還是一個母系社會。

同時期的另一種文化、山東地區的大汶口第一期文化,也是沒有明顯的等級分化的,也是沒有顯示出男權社會的特徵。

而到了距今5500年,紅山文化南下,征服中原和山東地區,建立青臺文化、大汶口第二期文化、雙槐樹文化,整個大中華地區的社會等級分化,就全面鋪開,並且,父系社會也從此確立。

這樣的考古學現象,也是與我們的歷史學分析相對應的。

我們要感謝唐朝的朝散大夫、宏文館學士司馬貞,給我們留下一部《三皇本紀》。

我們先摘錄《三皇本紀》的幾個主要段落如下:

“太皞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蛇身人首。【1】有聖德。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旁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於是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2】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作三十五絃之瑟。木德王。注春令。故《易》稱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太皞。是也。【3】都於陳。東封太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4】其後裔,當春秋時,有任、宿、須、句、顓臾,皆風姓之胤也。

“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有神聖之德。代宓犧立。號曰女希氏。無革造。惟作笙簧。【5】故《易》不載。不承五運。一曰。亦木德王。蓋宓犧之後,已經數世。金木輪環,週而復始。特舉女媧,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故頻木王也。當其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承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女媧乃煉五色石以補天,斷鰲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濟冀州。【6】天是地平天成,不改舊物。

“女媧氏沒,神農氏作。【7】炎帝神農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媧氏之女。為少典妃。感神龍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因以為姓。【8】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官。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用,以教萬人。始教耕。故號神農氏。於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藥。又作五絃之瑟。教人日中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遂重八卦為六十四爻。初都陳,後居曲阜。【9】立一百二十年崩。葬長沙。神農本起烈山。故左氏稱,烈山氏之子曰柱。亦曰厲山氏。禮曰。厲山氏之有天下。是也。【10】 神農納奔水氏之水曰聽妃詙。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犛,犛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軒轅氏興焉。【11】其後有州、甫、甘、許、戲、露、齊、紀、怡、向、申、呂。皆姜姓之後。併為諸侯。或分掌四嶽。當週室,甫侯、申伯,為王賢相。齊、許列為諸侯。霸於中國。蓋聖人德澤廣大,故其祚胤繁昌久長雲。”

另有其《索隱》曰:

“【1】按伏犧風姓,出《國語》。其華胥已下,出《帝王世紀》。然雷澤,澤名,即舜所漁之地,在濟陰。成紀、亦地名,按天水有成紀縣。【2】按譙周《古史考》,伏犧制嫁娶,以儷皮為禮也。結網罟以教佃漁。故曰宓犧氏。按事出《漢書·歷志》。宓,音伏。【3】按位在東方,象日之明,故稱太皞。皞,明也。【4】按皇甫謐,伏犧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陽高平之西也。【5】按禮明堂位及系本,皆雲,女媧作笙簧。【6】按其事出《淮南子》也。【7】索隱曰:按三皇說者不同,譙周以燧人為皇,宋均以祝融為皇,而鄭玄依春秋緯,以女媧為皇,承伏犧,皇甫謐亦同,今依之為說也。【8】索隱曰:按《國語》,炎帝,黃帝皆少典之子,其母又皆有媧氏之女。據諸子及《古史考》,炎帝之後,凢八代,五百作年,軒轅氏代之。豈炎帝、黃帝,是昆弟而同母氏乎?皇甫謐以為少典有媧氏諸侯國號,然則姜姬二帝,同出少典氏,黃帝之母,又是神農母氏之後代女,所以同是有媧氏之女也。【9】索隱曰:按今淮陽有神農井。又《左傳》,魯有大庭氏之庫,是也。【10】索隱曰:按鄭玄雲,厲山,神農所起,亦曰有烈山。皇甫謐曰,厲山今隨之厲鄉也。【11】索隱曰:按神農之後凡八代,事見《帝王代紀》及《古史考》。然古典亡矣,況譙皇二氏,皆前聞君子,考按古書而為此說。豈至今鑿空乎?此紀示據以為說。其《易》稱,神農氏沒,即榆罔,榆罔猶襲神農之號也。【12】此句最後三個字疑為後人所加,"三皇謂"與"為三皇"是重複的。”

梳理三皇的發展脈絡,就是以華胥氏為老祖宗,在今天的甘肅天水地區,傳宓犧氏,宓犧氏再傳庖犧氏和女媧氏。

庖犧氏,就是東北地區趙寶溝文化遺址的主人;女媧氏,就是陝西西安半坡文化遺址的主人。

庖犧氏和女媧氏重新會合之後,就到了神農氏時代,神農氏,就是廟底溝文化的主人之一。

但是,廟底溝文化的主人分為兩個部分,包括從前的半坡文化之主人,也就是女媧氏的後裔,和從前的磁山文化、裴李崗文化之主人,也就是燧人氏的後裔。

其中,女媧氏的後裔就是神農氏;燧人氏的後裔就是后土娘娘所在的共工氏。

在廟底溝文化的同時代,北方有紅山文化,南方有大溪文化、高廟文化、薛家崗文化、凌家灘文化等等,這些文化的主人,都是庖犧氏的後裔。

同時期,山東地區還有大汶口第一期文化,其主人,是先前的北辛文化之主人的後裔。

之所以庖犧氏的後裔被分為南北兩個部分,是由於,庖犧氏“代燧人氏繼天而王”之後,“都於陳,東封太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

而庖犧氏“立一百一十一年崩”的原因,又是由於:“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承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這時候,女媧氏又來“以濟冀州”。

關於女媧氏“以濟冀州”,《索隱【6】》曰:“按其事出《淮南子》也”。

而查《淮南子》原文,是“殺黑龍以濟冀州”。

又由於庖犧氏“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所以,女媧氏“殺黑龍以濟冀州”,就是她們到河北地區去,幫助共工氏打擊祝融氏。

祝融氏,就是庖犧氏。

庖犧氏這個名號的含義,就是他們居住在蒙古包中,以肉食供奉祖先;祝融氏這個名號的含義,就是春天冰雪融化,他們祭祀神靈,準備開始農業生產。

這兩個名號的前後關係,就是他們一個還在北方半農半牧;一個已經入主中原,“代燧人氏繼天而王”了。

相對的,燧人氏在被庖犧氏征服之後,就變為共工氏。

燧人氏這個名號的含義,就是他們只有古老的鑽木取火的技術,那是落後於時代的;共工氏這個名號的含義,就是他們雙手握著工具勞動,是被征服的奴隸。

女媧氏又“號曰女希氏”。

這個女媧氏的名號,就是她們自己的後裔,也就是馬家窯文化的主人們,給自己的祖先們所封的諡號,意思是她們乃三足陶器“鬲”的製作者。

而“鬲”的製作,開創了熱食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之獨特的飲食文化的起源。

女希氏的名號,就是庖犧氏的後裔們,對於女媧氏的稱號,意思就是,她們與庖犧氏有同胞關係,是庖犧氏後裔們的旁系祖先。

“伏犧葬南郡”,就是說,庖犧氏戰敗之後,逃往江南地區的那些人,就叫伏犧氏。

伏犧氏這個名號的含義,就是他們打了敗仗,伏地而走,可歌可泣。

伏犧氏後來變成朱襄氏,與紅山文化的主人金天氏聯合,再次入主中原,開創青臺文化和大汶口第二期文化,這就到了距今5500年的時候了。

我們再從女媧氏和后土娘娘這兩個名號,來探討神農氏時代,中原地區的社會形態。

女媧氏這個名號,是他們的後裔給她們所封的諡號。

那麼,從他們的後裔強調她們的女性特徵這一點,就說明,她們的後裔已經進入到了男權性的父系社會,與她們的母系社會是有很大的區別。

而封她們為女媧氏的人,就是馬家窯文化的主人。

馬家窯文化的主人們以蛙為圖騰。

所以,他們就稱自己的祖先為媧。

這就是說,距今5000年的馬家窯文化,已經進入到父系社會。

后土,實際上與神農氏是相對應的一個社會身份。

所謂皇天后土,其中的皇天,就是指女媧氏部族的領袖,就是指神農氏炎帝,他管天下的祭天之事;后土,就是指共工氏部族的領袖,就是指后土娘娘,她管地方上的日常工作。

《山海經》記載:“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這實際上是以他們的名號,來顯示他們在他們部族之各部落中的威望,是一代不如一代。

而他們的這一代不如一代的威望,又是與他們的部族的社會狀態的變化相對應的。

后土娘娘具有很高的威望,她的名號就表明,那時候的社會還是母系社會;夸父的威望就近乎於零,而他的這個名號,顯然又是表明,他們這時候已經進入到父系社會。

所以,神農氏時代,是一個由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的時代。

《索隱【8】》曰:按《國語》,炎帝,黃帝皆少典之子,其母又皆有媧氏之女。

但是,炎帝與黃帝,又明顯不是屬於同一個部族。

這個疑案怎麼解呢?

這就要注意到,庖犧氏“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這句話了。

“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就是說,父系社會是首先從庖犧氏部族產生,他們以成對的鹿皮作為聘禮。

為什麼父系社會是首先從庖犧氏部族產生呢?

很明顯,庖犧氏部族是一個好戰的部族。

而戰爭,就顯示出了男人的價值,男人的價值上升,就導致了父系社會的形成。

當然,庖犧氏部族的好戰,一方面有宗教文化的因素;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農業生產的這種生產方式,導致了他們對於土地與奴隸的需求。

相對來說,庖犧氏部族所處的東北地區,半農半牧;而他們後來到達南方,南方的炎熱氣候也不適應他們的生活,所以,他們就總是想要進入中原,入主中原。

正是因為庖犧氏部族比女媧氏部族先進入父系社會,所以,這就導致少典氏和有媧氏,在實行通婚的時候,具有兩種方式。

這裡要說明一個問題,少典氏為什麼會和有媧氏生活在一起呢?他們的生活地域在哪裡呢?

少典氏,其實就是被女媧氏“殺黑龍以濟冀州”的那個黑龍氏。

黑龍氏被打敗後,就被女媧氏帶回陝西,然後一直生活在陝北。

之所以《史記·五帝本紀》注引應劭曰:“黃帝受命,有云瑞,故以雲紀事也”,就是因為,黃帝,就是黑龍氏的後裔,雲聚為黑,象徵著黑龍氏。

為什麼黑龍氏又變成了少典氏呢?

這就是因為,一方面,庖犧氏部族戰敗之後,他們有一段時間,不以龍為圖騰,而是以蛇為圖騰。

蛇,是庖犧氏和女媧氏共同的祖先宓犧氏的圖騰。

在神農氏時代,他們都以蛇為圖騰,有利於兩個部族獲得共同語言,促進部族團結。

而這時候,黑龍氏在陝西,藉著女媧氏部族的掩護,可以在中原地區來回走動,充當江南和東北兩地的庖犧氏部族的信使。

所以,他們就得名為少典氏。

其實,父系社會雖然在神農氏時代就開始形成,卻是一直在不斷的發展之中的。

我們從帝嚳的元妃姜嫄和次妃簡翟,分別生周始祖后稷和商始祖契,而後稷和契,都和帝嚳沒有血緣關係,就可以知道,當時的婚姻關係,是遠沒有現在的婚姻關係嚴格的。

這就是因為,農牧性生產力與生產關係,決定了婚姻關係必然形成,決定了父系社會必然到來;但是,真正地建設與穩定婚姻關係、鞏固父系社會的秩序,還是少不了文化的塑造。

而由於目前的新的工商業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形成,造成提高男性價值的農牧業生產方式,已經被新的工商業生產方式所取代,新的工商業生產方式,又不再支援男性的獨特價值,所以,男權社會就勢必解體,父系社會就必然衰落。

但是,由於文化的慣性,這種變化,必然也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

所以,“兩頭婚”,是一種必然的歷史現象,但是,她要走好,她要走穩,註定還是不容易的。

一方面,生產力要繼續發展,女性的經濟能力要繼續提高;另一方面,文化意識的轉變,也是一個相互鬥爭、相互磨合的漫長過程。

12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我生病婆婆來照顧我,我感動流淚,十天之後變成欲哭無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