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對於人性的思考,人的生命意義的解讀未曾間斷。每個人都在努力追求著自己的幸福人生,讓美好追求化為現實,需要修養身心,涵養德性,也需要汲取古語精華,傳承優秀文化,淬鍊個人品格。
修身要博學於文。樹立終生學習理念,勤於學,精於練,使自身獲取成長動力,增長職業本領。學習上的絲毫滿足和停止不前,都會使你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滿足不了職業要求。《禮記學記》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玉石不經過雕琢,不能成為有用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懂得事理。既是玉石沒有雕琢,其本身的玉石價值仍舊存在,而人不經歷學習,則不僅僅是不明事理。一個整天渾渾噩噩,碌碌無為,沒有絲毫成就,實現不了任何價值之人,怎能體會到人生之幸福。《論語》有云:“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遠遠避之。在提升個人學習成效的同時,更要明白為人處事的道理。
修身養性,擇善而從是核心要義。要為身邊有眾多好人而欣喜,要學習好人,學做好事。常懷一顆仁愛之心,保持一顆公正之心,善待他人,感恩他人。《中庸》有云:“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勤奮好學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惡就是勇的一種表現。學習要循序漸進,學懂弄通文化要義;要持之以恆,堅持把一件事做好;要明辨是非,保持清醒頭腦,時刻堅守正確立場,既是困難重重也不能有一絲妥協,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堅強毅力。《論語》有云:“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讓心胸更加豁達,以發現他人優點為樂,常反思,常自省,讓自身品格更加高潔,
修身要常懷謙虛心,慎獨心。《周易》有云:“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個人才能不是炫耀的資本,只有將才能用在當用之處,發揮應有作用,這樣的才能才是有價值的,這樣做的人才是可學可敬之人。從古至今,將一身才能用於振興國家,造福人民者不勝列舉。擁有才華,謙虛謹慎,做人做事力求圓滿,應為之。《論語》有云:“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用謙虛謹慎的態度看待自己的一言一行,時刻反思自己,做到自省慎獨,唯恐說話不夠嚴謹,做事不夠完美,這樣的心性必然造就細緻入微的處事風格。敢於看到自己的不足,歷練的就是心性,提升的便是自己。面對問題首先說的是別人的錯誤,面對困難總是想讓別人承擔,對於自己又有什麼提高呢?忘記了自己,老是糾結於別人,糾結於別人的事情,除了給自己無故增加負擔,又能得到什麼呢?何不吸取他人教訓,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不就是好事嗎?正如古語所云:“不怨天,不尤人,”也“不遷怒,不貳過。”
修身要約之以禮,時刻注意言行約束,明事理,走正道,做好事。《三國志》有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於一些微小的,卻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任何一件事只要是有益的,都應該竭盡全力去做。好大喜功,好高騖遠之人,是不可能有所建樹的。面對既是再小的壞事,都不可有絲毫的沾染,要讓自己如蓮一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要經得起任何風吹草動,各種考驗與誘惑,在做人上要靜得下心,要堅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勤奮好學、勵精圖治、讓自己的人生更出彩。
修身當以為國為目的,樹立愛國思想,貢獻力量,實現人生價值。《晏子春秋》有云:“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對於國家有利的事就要熱心地去做,對國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惡它,遠離它。擁有家國情懷自是修身的最高境界。應有“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的憂國情懷;應有“生平未報國,留作忠魂補”的耿耿丹心。應有文天祥的忠心為國,岳飛的精忠報國。應學習屈原的愛國思想,秋瑾的革命氣概。愛國從來不是一句口號,端端正正為人,實實在在做事,便是愛國;善待他人,和諧相處,立足本職也是愛國;遵規守紀,遵守公德,服務大局更是愛國。
修身伴隨終生,一生都應歷練。要博學善思,慎思慎獨,務實不浮躁,昂揚不張揚。要體味生活,感悟人生,遵循規則,道法自然。要謙虛謹慎,謹言慎行,明明白白做事。要務實勤奮,親力親為,行正道,做好事。要善交益友,不恥下問,善於發現他人長處為我所用,不斷提升自我發展空間。《誡子書》有云:“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任時節更替,花開花落,自當靜下心來,琢磨古語精華,體驗修身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