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時的措辭,真的能改變人生
舉個實際生活中的例子。
比如打掃衛生。想讓家人幫忙時,很多人會這樣說:
“去把垃圾扔了。”
可結果呢?就得看對方當時的心情了。
得到的回答很可能是“我現在很累”,或是“我正在看電視呢”。
在這種時候,不妨試試下面的說法:
“扔垃圾和打掃浴室,你選哪個?”
這樣一說,對方就會從中選擇一種,而一般人自然會選擇更輕鬆的扔垃圾。
再舉個例子。
“你這週六有空嗎?”
“你這週六有空嗎?”
若是兩情相悅,那自然沒什麼問題,否則能不能得到肯定的回答可就難說了。其實只要換種說法,就能跨過這道障礙,成功得到“OK”的答覆。
你覺得應該怎麼說?
“那家很有名的義大利餐廳,現在只能訂到這週五或週六的位子,你哪天有空?”
這樣一說,對方就會從中選擇一天,例如“嗯,週六有空”。不管選哪一天,只要對方做出了選擇,約會就成功了。
前面所舉的兩個例子中的主人公之所以能成功,並不是因為他們本身多麼能說會道。事實上,措辭是有技巧的,他們只是懂得其中的技巧而已。
當被問到“A和B選哪個”的時候,一般人都會從中選擇一種。關鍵在於,事先準備好的兩個選項A和B,應該是選哪個都不影響結果的。換句話說,無論對方選哪一個,自己都能達到目的。
把“No”的回答變成“Yes”,有3個步驟。步驟1:“不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
一般來說,人都容易不假思索地把腦中的想法直接說出來。然而,這樣不僅常常事與願違,而且很容易招致反感。請不要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這就是步驟1。
當然,我們都是凡人,不可能保證所有事都不直接說出來,但至少請記住,不要直接說出“這是很重要的請求!”之類的話。
例如:有人從老家寄來很多柑橘,家人甚至都吃膩了,而你不想讓剩下的柑橘白白爛掉。
在這種時候,請不要直接說:
“大家繼續吃啊!”
步驟2:“揣摩對方的心理”
請揣摩對方的心理,並根據其平日表現,猜測對方會對你的請求作何想法。
直接說出請求,對方會作何反應?如果對方回答“Yes”的可能性很大,當然可以直接說……
如果對方回答“No”的可能性很大,就不能直接說了。請暫時忘記自己的請求,揣測對方的喜惡、性格等因素。把“No”變成“Yes”的答案就在其中。
請試著揣測吃膩了柑橘的家人的心理。
“不能光吃柑橘。”
這應該就是家人的想法。
此時,請再次忘記自己的請求,想想家人的喜惡。例如:
“不想感冒。”
沒人願意生病。
到了容易感冒的季節,身邊就會出現感冒患者,家人都很在意這一點。
步驟3:“考慮符合對方利益的措辭”
提出的請求,要讓“對方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趨於一致。想達到這一點,就要基於對方的心理來考慮措辭。
關鍵在於,要創造符合對方利益的上下文關係。即使措辭有所改變,只要最終達成目的就行。
既然家人不想感冒,就可以對他們說:
“多吃柑橘就不會感冒了。”
這樣的措辭符合對方的利益,家人就會變得樂意吃柑橘,而你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實踐3個步驟的七個突破口突破口1 :投其所好——既是最基本的,也是最管用的
“抱歉,這種襯衫只剩這一件了。”聽到店員這樣說,你會怎麼想?
可能會一下子產生“是別人挑剩下的吧”“恐怕有很多人試穿過”的印象。如果店員換一種說法,例如:
“這種襯衫賣得特別快,這是最後一件了。”
你又會怎麼想?大概會產生“要是流行,我也想買”“最後一件了,不買就沒了”的印象。這樣的措辭就是成功利用了“投其所好”的突破口。如此一來,拿著襯衫去收銀臺結賬的人也會變多。傳達同樣的內容,如果使用不同的措辭,對方的接受方式和行為就會發生變化。
店員的目的是“希望顧客消費”,但不能直接說出來,而是要揣摩顧客的心理,採用“投其所好”的措辭。
在“7個突破口”中,我也會從“投其所好”這個突破口最先開始考慮。只要養成考慮“投其所好”的習慣,就能讓對方覺得你連性格都變好了。不,正因為你會主動考慮“投其所好”,所以性格是真的變好了。
突破口2:儆其所惡——對難以說服的人有效。效力強勁的最終手段
大家應該都見過這樣的警示語:“請勿觸碰展品。”
這是展示方不希望有人觸控展品。
可就算這樣寫,還是不免有人觸碰。有的人越被命令,就越想反抗。想必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明明被警告“別那樣做”,卻偏會採取相反的行動。
如果像下面這樣寫呢?
“塗有藥品,請勿觸碰。”
看到這句話,就沒人想碰了,因為一旦摸到,藥品就會沾在手上,可能對身體有害,所以還是不摸為好。
“因為有這樣的壞處,所以不要這樣做。”
傳達這樣的資訊,就是“儆其所惡”。明確警示對方:你覺得不錯的東西其實存在看不見的壞處。這樣一來,對方就會反饋:“我不想那樣做了。”換句話說,就是要告訴對方:不那樣做有利無害。
這個突破口威力強大,能說動難以說服的人,但有時會顯得帶有強迫性。請注意選擇使用場合,並避免連續使用。
突破口3:選擇的自由——關鍵在於,要給出兩個合適的選項,無論對方選擇哪個,自己都能達到目的
“要不要來份甜點?”
在餐廳剛吃完飯的客人,聽到侍者這樣問,如果是喜歡甜食的人,可能就會叫份甜點,但不是特別喜歡甜食的人,大概就不會叫。在這種場合,有種措辭能順利賣出甜點,從而提升銷售額。那就是:
“甜點有杧果布丁和抹茶冰激凌,您要哪種?”
這樣一問,有些人就會不假思索地做出選擇,比如“要哪種呢……杧果布丁!”面對兩個乃至更多的選項,一般人都會下意識地從中做出選擇。甜點的利潤較高,所以餐廳希望儘可能多的客人叫甜點吃。只要稍微改變店員的措辭,就能提高銷售額。
想找到“選擇的自由”這個突破口,關鍵是要給出兩個合適的選項,無論對方選擇哪個,自己都能達到目的。
“吃甜點還是喝茶?”
如果是這樣的選項,一旦對方選擇“茶”,自己就賺不到錢了,而無論是“杧果布丁”還是“抹茶冰激凌”,都有賺頭,所以要讓客人從這兩個選項中做出選擇。
歸根結底,這種“選擇的自由”是由對方決定如何選擇,所以對方能產生“自主選擇”的意識,被迫的感覺就會減少。
突破口4:被認可欲——對於生意和家人效果極大!人際關係也會改善
“你把窗戶擦擦!我忙不過來。”
妻子對從不幹家務活兒的丈夫這樣說,丈夫會主動開始擦窗戶嗎?答案當然是“No”。丈夫會產生被迫做麻煩事的感覺,只想立刻逃開。就算肯擦窗戶,也必定極不情願,會邊擦邊想:“我每天也有工作要做啊。”那像下面這樣說呢?
“你能夠到高的地方,能把窗戶擦得更亮。拜託了!”
這樣一說,丈夫就會躍躍欲試。
這裡就利用了“被認可欲”這一措辭突破口。當然,這樣說並不能百分之百保證丈夫會擦窗戶,但至少不會令他感到不快。
這種“被認可欲”,也可以解釋為心理學上的“尊重需求”,即“一個人能做出與他人的期待相對應的成果”。
商務人士自不用說,主婦、學生、老人統統如此。一個人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會產生迴應期待的慾望。在這種情況下,哪怕是有些麻煩的請求,對方也會欣然接受。
突破口5:非你不可——聽到“只有你是特別的”,人就容易被說動
據說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不會和上司喝酒。我的朋友問公司的一個新人:“去喝酒吧?”
對方卻反問:“為什麼要去喝酒?”
朋友根本沒想到對方會如此反問,慌忙回答:“啊,你要是忙就算了。”
這個時代就是這樣。
朋友的煩惱還沒完。部門裡有酒會,朋友負責組織。部長對他說:“上次人來得不全,這次一定要把人都叫來。”這可是大危機啊。朋友仔細考慮後,使用了這樣的措辭:
“市川,你不來不熱鬧,所以只有市川你務必得出席啊。”
他把這條資訊發給了所有部門成員。當然不是群發,而是對應姓名逐一發送的。結果,當天的部門酒會全員到齊。這就是利用了“非你不可”這一措辭突破口。
“非你不可”就是告訴對方:別人不行,你才是被選中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像“只有市川你”這樣加入名字,能使效果倍增。一般人都喜歡“非你不可”的特殊感,聽到這樣的話,就會感到一種僅限自己的優越感,從而樂於迴應對方。
突破口6:團隊化——“一起”這種說法,本身就令人愉快
“你也來組織酒會吧。”
如果朋友對你這麼說,你大概會認為很麻煩,覺得還不如自己一個人組織呢。那像下面這樣說呢?
“咱們一起組織酒會吧。”
相較而言,這樣說更能讓人樂意幫忙。聽到“一起”的請求,不僅不會感到不快,反而會覺得有些開心。這就是“團隊化”這一措辭突破口。
“一起做怎麼樣?”
先不管做什麼,光是這句話就會令人感到愉快。女性之間被問到“一起去衛生間不?”一般人只要沒什麼事,都會欣然同行;男性之間被問到“一起去便利店不?”就算不想買什麼東西,也會不由自主地跟著去。
喜歡和別人一起做事,本來就是人的本能。利用好這種本能,就算是麻煩的請求,也容易說動對方。
“把這桌子搬走。”
明明不是自己的分內之事,卻被前輩這樣命令的時候,一般人都會覺得“真麻煩”“為什麼偏讓我做”。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換成下面這樣的說法:
這種情況也可以用心理學上的“互惠式好感”來解釋,即“一個人接收到好意,就會產生向對方回報以好意的心理”。
例如:
【本文摘編自《所謂情商高,就是會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