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女子為了孩子忍40年家暴,好不容易子女都成家了,提出離婚卻被駁回。

理由之一是:子女希望父母繼續一起生活。

所以,該女子千辛萬苦養出來的孩子,最後是以不希望自己的母親離開火坑的方式“愛著”母親?看起來相當的自私。

雖然也有網友質疑,女子拿不出證據證明存在家暴,那這新聞就有反轉的可能。

然而,若該女子真的在信口胡說,為何其子女並未反駁?法院的通告也沒有提及子女對父親名譽的維護,或對母親主張的駁斥。

如果是小孩子不希望父母離婚,我可以理解為孩子對父母的依戀,孩子不理解大人世界的複雜等等。

但已經成家立業的人反對父母離婚是為什麼?

我能想到的是——面子,再婚後財產分配。

我們來說說“面子”問題。

離婚,即便是在現代離婚率那麼高的時代,仍舊被很多人視作不正常。

相親的時候,有人要求對方不得是單親家庭或重組家庭,有人要求對方不得是二婚。

中老年人離婚會被說“為老不尊”,沒給孩子樹立好榜樣,這麼老了還想怎麼樣等等。

聽說你家裡有親近的人離婚了,你在別人的眼裡可能也會跟著掉價——是不是這人也不太靠譜?

就連一向被我認為思想總能與時俱進的丈夫,當年和我交往的時候,也曾對她姐姐離婚一事諱莫如深。更是對她姐姐為了躲避父母逼其迅速再婚,不惜遠走他鄉頗有微詞。

直到近兩年,看著她姐和侄子過得逍遙快活,才慢慢接受可能不會再有姐夫的事實。

社會從來都沒有放鬆過對離婚人士的另眼相看。

想必那些不願父母離婚的成年兒女也有相應的顧慮——父母60多歲離婚,你們家是不是有問題?

然而,這樣難道不是太自私了嗎?

小的時候,為了照顧你的情緒選擇了忍耐、湊合。待到你已成年、成家,已經能夠自立時,為何還要求父母為自己一味付出,不得為自己而活?

我們常說的孝順,應該正好相反吧。

家人離婚畢竟不是什麼稀罕行為,即便他人有所微詞,只要你態度端正,別人又能把話說到哪裡去?

說白了,真正過不去的不是別人的嘴,而是你自己的心。

02不離就好了嗎?

很多夫妻明明不和,還勉強湊合過日子都是為了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

我並不反對。

只是想提醒,“完整的家”關鍵不是形式完整,不是讓孩子每天都能看到爸爸,媽媽在眼前就可以。

“完整的家”在於關係的完整,是父母分別扮演好自己的身為夫妻、身為家長的角色。也就是說,不僅要人在,感情,至少對孩子的感情應該要在。

沒有人能夠讓自己的內心情緒絲毫不外露,就算是最精明的騙子,身邊的人也總能發現蛛絲馬跡。

父母內心對孩子是怎麼的情緒,孩子比誰都敏感。

談及根源都少不了說到童年缺愛,父母不懂的表達愛導致子女感受不到愛,也無處學習表達愛的正確方式等等。

《稀缺》一書中提到,當人們處於壓力和焦慮下時會產生“管窺效應”,即思維會過度關注於某一個事物,或事件的某一個方面,而無法看見“管子”以外的世界或可能性。

關注通常能讓人提高效率,是應對時間、精力等稀缺狀態下的良好策略。但同時也會容易讓人過分關注當下得失,無法準確衡量長期損益。

這在生命進化的死亡賽道中的是優勢,如壁虎斷尾,棄車保帥。

但當管窺作用讓父母過度專注於不良家庭關係帶來的負面影響時,孩子的真實情感需求,就會成為“管外之物”。

於是,父母對子女缺乏足夠的共情與理解,出現單方面為子女做出安排,一邊嘴上說著關愛子女,卻又完全無視其訴求的矛盾現象。

在這種“愛的方式”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人,很容易缺乏理解他人的能力,換位思考,以及尊重他人的意願,併為此捨棄自身既得利益的動力。

既然當年你以愛之名不顧我的意願,對我指手畫腳是對的。那如今我以關懷之名要求你按我的希望生活,又有何不可?

影視劇作品中,通常都專注於老人作妖給年輕子女帶去麻煩的角度。幾乎沒有從長輩的角度去講過,年輕子女因為自私給父母老年生活添堵的事情。

《都挺好》當中的蘇大強,可謂是折騰子女的作妖泰斗,令人印象深刻。

可仔細想想,子女們要求老人“老老實實”,“聽話,有個老人樣”時的模樣,和當年父母要求孩子“好好學習”,“不許貪玩”沒多大區別。

就連勸說的用語都是一樣的:“這是為你好”,“別鬧了”,“都聽你的,只要……”

03想離,沒那麼容易

擺脫“管窺效應”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從稀缺狀態中解放出來。但離婚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的萬能鑰匙。

雖然法律上要求離婚的父母雙方都要繼續承擔養育子女的義務,但這本是民不舉官不究的事件。生活中多數的現實是,孩子歸了誰,另一方就幾乎完全脫離。

一方面是往來可能存在較遠的地理距離,不方便。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對方重組家庭的問題,沒有誰會希望自己的配偶與前任牽扯不清。

這種時候,處於成年人世界次要位置的孩子,便只能得到破碎的愛。

俗話說,有了後媽往往就有了後爹,反之亦然。

雖然我反對沒有證據的一概而論,但現實的擔憂還是難以避免。所以,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面對後爹、後媽的刁難,不到實在無法忍受,很多人都會選擇湊合度日。然後,在孩子高考結束後,或成家後才選擇離婚。

可惜,到了那個時候,從缺愛的家庭關係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很可能已經視父母的相互湊合為理所當然。

驟然改變,接受不了。

於是,就想著既然你們都在“為了我好”,不如就繼續“為了我好”湊合下去吧。

咋看之下,這是非常自私的行為,不尊重父母的意願和選擇。但細想下來卻又會發現,這實際上是一種不知所措下,半被動的行為傳承

因為從小言傳身教的都是缺少正常、友善溝通和相互理解的相處模式,沒有近距離接觸過夫妻恩愛的關係,或者單親家庭的艱難與堅強,所以,也想象不出夫妻之間還能如何相處,從兩個人變成獨自一人的話又該如何生活。

無法預估改變的成本與後果,出於謹慎,不如保持原狀。

04有些時候,該離還是要離

印度電影《耳光》中,女主因為丈夫打了她一個耳光而想要離婚,卻遭到所有人的反對。她的母親甚至說,女人應該學會隱忍,去維護一個家庭的完整。

然而,我們反觀家暴發展、惡化的過程不難發現,隱忍恰恰是暴力得以升級的開端。

確實,婚姻難免有摩擦。可今天容忍了一個耳光,明天就可能是一頓拳頭,後天說不定就是皮開肉綻,催魂奪命了。

別說什麼道歉了就一定會改,現實案例中用“狗改不了吃屎”來形容家暴,最貼切不過。

就說印度只有1%的離婚率,肯定羨慕壞了那些揹負指標壓力的工作人員。

但全世界都知道印度的中、低階種姓的女人幾乎不被當人看。針對女性的榮譽謀殺甚至還被視為理所當然。

雖然阿德勒說,一個人並非決定於他所處的環境,而是他對環境的詮釋。

但身處暴力的環境中,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怎麼知道如何詮釋其所見所聞才是好?

雖然我們的反家暴的法律法規已經存在了很多年,可至今,仍舊有很多人覺得打老婆、打孩子是男人的正常行為。不骨折、不殘廢在一些地方都算不上家暴,更不用說冷暴力了。

如果環境令孩子相信,暴力或冷暴力是決絕問題的方法,強橫者可以隨意對待軟弱者,女人就應該事事忍耐。那以後,他也同樣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他/她的配偶和子女。

如此,父母健全,反而成了“惡意”和暴力傳承的通道。還真不如離婚了好。

當然,記得也讓孩子遠離惡魔。

05萬物無全用

世間萬物都各有各的用途,不能要求其中某一事物無所不能。面對家庭和婚姻也是如此,沒有什麼方法是能夠適應所有人的。

究竟為了子女忍氣吞聲,維護名存實亡的婚姻值不值,是不是對子女教養最好的選擇,很難用客觀的方式去一概而論。

即便是建立在科學研究基礎之上的心理學和社會學結論,也只能用機率來說明可能性大小,而無法做出絕對判斷。

我只希望大家都可以漸漸放開對離婚的偏見,還當事人以自主選擇與決定的權利。

畢竟生活過得幸福與否,只有當事人最清楚。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END—

喜歡閱讀與思考,關注日常生活與成長。

12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那些嫁給愛情的女人,最後都怎麼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