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文丨木棉媽媽

人到了晚年,以為可以安享晚年生活,但現實生活卻並非如願,老人會忙著帶孫子、帶孫女,孫子孫女長大了,又忙著幫忙接送。實際上每個老人也都有不同的煩惱。

前幾天打車,路上跟司機聊天,說有個跟他們一起跑出租的大哥,他媳婦是老大,還有個妹妹,也就是說岳母只有倆閨女,前幾年老家拆遷了,給了二百萬。

老人想著,一共倆女兒,一人一百萬分了吧!

分錢之後就是二老噩夢的開始,分了錢,閨女買房買車就把錢花光了,老人一天天老了,也希望女兒能夠抽出時間陪伴,可是倆女兒都上班很忙。老太太身體不好之後,倆女兒誰都沒有時間照顧老太太,就把老太太送到養老院。

老太太經常很後悔,覺得分錢之後倆女兒就不孝順了,其實是老太太期望女兒多一些陪伴。結果大女兒和大女婿就認為老人是精神方面有問題,經常要給老太太送到精神病院,大女婿甚至還說:實在不行,總是犯病的話我就拿電棍上了。

也難怪老人傷心,也難怪老人覺得女兒不孝順了。

現在老人常說:最後悔的就是把錢都分給孩子們了,當時應該留點養老錢,女兒過來照顧我,我給女兒錢,多好呀!

可是現在後悔也晚了,老人的錢已經都分給倆女兒了。

那麼如果老人有錢,是把錢都分給子女好,還是自己留著好呢?

靠錢養老的老人也在後悔

老家有個鄰居,年輕時在玻璃廠上班,對於那個年代的農村人,在城裡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已經很不錯了,退休後也有養老金,但是老人堅持一點:錢不能給子女,給了之後子女就不孝順了,現在就得觀察子女們的表現,誰孝順將來就把錢給誰。

老人想得很周到,可是最後卻發現,兒女們都跟老人不親近,一開始老人也覺得奇怪:難道孩子們不想分到錢嗎?

後來老人的大兒子說:我們不是不想去父母家,只不過父母提前說了,誰孝順給誰錢,我們去的多了,父母會以為我們是奔著錢來的。

後來老人恍然大悟,老人說:確實是,我心裡確實有這個想法,只不過我自己沒發覺而已。

這就跟皇帝傳皇位一樣,總是擔心兒子惦記皇位,就失去了父子之間的親情。

如果老人把錢看得太重,反而會忽略了父子之間的這種純粹的親情,而被金錢迷住了眼睛。

睿智老人一分為三

同事老爸是稅務局退休的老幹部,自己有養老金,也攢點了錢,退休之後,同事的老爸就把錢分了三份,給同事一份,同事妹妹一份,同事父母留了一份。

同事的老爸說:你們都成家了,我也退休了,每個月退休金夠花,我把這些年攢的錢給你們分一點,也讓你們日子過得更輕鬆一些,但是我跟你媽也要留一些養老錢,我們退休花不完,也會攢起來,到時候都給你們。42

同事的父親這種做法就很睿智,如果把錢都分給子女,年輕人花錢大手大腳,花完了也就不會記得父母的恩惠了,並且如果給子女太多錢,也會讓子女養成貪想安逸的習慣,不願意透過自己的努力去奮鬥了。

將一部分錢給子女,既能讓子女的日子過得相對輕鬆一些,也不會讓子女養成啃老的習慣,告知子女:父母只能幫一時,最終需要靠的還是自己。

上週北京的朋友過來聊天,說道養育子女和養老的問題,朋友說:我們的思想太根深蒂固,不可能一下子就改變成國外那樣,養老就住養老院,養育子女只是一個過程,哪怕兩個人都離婚,都帶著各自的孩子,也可以幸福生活,但是在我們這裡幾乎行不通。

所以,其實養老還是需要年輕時早做打算,並不能把養老的期望都寄託到子女身上,當然了,子女多一些陪伴對老人也說心理上也能得到更多的安慰。

將來老了,你會把錢都給子女嗎?

6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對“兩頭婚”的一點淺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