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朋友談及“兩頭婚”。
何謂“兩頭婚”?就是婚姻既不屬於男娶女嫁,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小夫妻成家後依舊與雙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通常各住各家。他們一般會生育兩個小孩,第一個隨父姓,由男方撫養為主,第二個隨母姓,由女方撫養為主。在兩頭婚家庭裡,沒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對爸爸媽媽的父母都叫爺爺奶奶。(摘自人民日報)
這種婚姻形式,是近年來在江浙地區悄然興起的一種新形式,即當地人俗稱的“不來不去”“不進不出”“不嫁不娶”“兩家拼拼”,意味著“我家不是嫁女兒,你家也不是娶媳婦”,小夫妻成家後依舊與雙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摘自中國婦女報)
兩頭婚對於年輕人組成的小家庭獨立性差,穩定性有隱患,是對婚姻的莊重和神聖的一種減弱。這樣的婚姻很難出現生死與共、有難同當的情況。會演變成為一種後代繁衍和解決生理需要的形式,並且很難有延續性,即延續第二代第三代的兩頭婚,而無論一夫一妻還是一夫多妻甚至一妻多夫制都是可以延續的(跟社會形態有關)。
兩頭婚與走婚制有點類似,不同的是雙方都“走婚”,且孩子是平均分配的。相當於男女平等下的走婚制,走婚制的升級版。
個人覺得出現這種婚姻形式不單單是因為獨生子女的原因,可能還跟正常男婚女嫁的彩禮有關。眾所周知,目前很多地方的彩禮相當高,有的家庭不惜借債甚至借貸湊彩禮,一場婚禮把原始家庭都掏空了。男方拿出那麼多的彩禮,但娶的媳婦對公婆孝順卻比不上對她自個兒的父母,那公婆家傾家蕩產最後落個啥?只為兒子有個媳婦嗎?還是為了抱孫子?娶了媳婦忘了孃的也不在少數。
男女平等了,社會變化了,彩禮和嫁妝風俗也要與時俱進。很多時候公婆家養個兒還比不上對岳父母家的貢獻。公婆“付出與收穫”價效比是不高的。中國古代,彩禮有“買斷”的意味,而嫁妝是媳婦出嫁後的自有支配財產,不歸夫家所有。不久的原來,包括民國時期,社會觀念就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而現在嫁出女兒還能拐帶一個兒子回來,“招商銀行”比“建設銀行”吃香。當然,目前社會還存在一種現象,兒娶女嫁後雙方原始家庭誰也得不到兒女,都成了留守老人。古代的婚姻制度不說它的天然侷限性,但有一點它是平衡的,嫁出女兒,娶回媳婦,女兒是別人的,媳婦是自己的,非常清楚明確,現在則不同了。
有些欲再婚女士沒有彩禮不嫁,大部分人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她們有考慮老人和孩子因素的,有考慮婚姻長遠的,也有考慮自身穩定安全的,但少數女人的想法還是有些詬病的,說她們想借婚姻名義光明正大的撈一筆錢毫不為過。不知道這少部分女人到底是不是真的不懂彩禮的含義還是假裝不懂。
初婚彩禮可以理解,但也已經不太合適宜了。兩頭婚既沒彩禮又沒嫁妝,解決了開始婚嫁的困難,雖然後面可能小家庭的穩定性和歸屬感有較大隱患。
本質上,“兩頭婚”結婚後男女雙方都依然歸屬於各自原始家庭,“不賣兒也不賣女”,加個引號。
歸納:“兩頭婚”因時而生,有利有弊,很難延續。現行民間婚嫁習俗有待改進。
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願每個家庭長久和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