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變革讓老人和年輕人都越來越關注自身的需求,“獨立自我”的新觀念逐漸代替了原本的“崇老文化”,社會結構慢慢由“大家族”變成了“小家庭”,年輕人不願和老人同住,老人也不願意寄住在兒女家,因為人們都渴望掌控自己的人生。
當衰老導致了衰弱,那就是下坡路的開始。隨著年齡的增大,我們需要的幫助會逐漸超出家人的承受能力,因此我們逐漸把目光投向了養老院,因為那裡有專業的醫護人員。
在養老社群起步很早的美國,養老院和醫院類似:多人病房、有專門的醫生護士巡視,看看有沒有人摔跤,有沒有人暈倒;有人定時餵飯,有人按時送藥……可生活在那裡的老人幾乎都奄奄一息,因為那裡的住客並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病人,他只是老了而已。
家庭給予衰老的幫助是有限的,甚至可以說家庭其實並不知道該如何面對一個人的衰老。而養老院面對人們的衰老時,大部分僅僅是保障老年人的安全,讓他們平安地活到離別的那一天。與其說是為了滿足老人的需求,不如說是為了滿足子女的需求。
這兩種幫助都不是我們想要的方式,無論是老人還是孩子,都需要一個可以自控的生活。和偷吃巧克力的幸福感比起來,保命好像就沒有那麼重要了,因為活著的尊嚴來自於對自己生活的掌控。
“好死不如賴活著”這句話在西蒙身上行不通,很多人都認為有價值的生命遠比生物學上的“活著”更加珍貴。
沒有人願意成為一個廢物,這是每個人對待自己生命最大的尊重,但是對於我們愛的人,我們往往只要他們安全,不要以安全的名義奪走他人的生活,儘量以尊重的名義讓他們過得更好。面對衰老我們真正最應該做的,就是把尊嚴和價值還給那些生命即將走到終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