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托爾斯泰的這句名言,似乎要被推翻了。
近年來,在江浙一帶悄然興起一種新的婚姻形式——兩頭婚,這種婚姻既不屬於男娶女嫁,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小夫妻成家後依舊與雙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通常各住各家。他們一般會生育兩個小孩,第一個隨父姓,由男方撫養為主,第二個隨母姓,由女方撫養為主。在兩頭婚家庭裡,沒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對爸爸媽媽的父母都叫爺爺奶奶。
這種婚姻模式在網上引起了強烈的爭議,有網友覺得非常公平,而另一些人則直斥“兩邊都昏了頭”。根據專家對“兩頭婚”的研究,這種形式解決了經濟富裕地區少子化帶來的“問題”,使得婚姻“矛盾越來越少了”。
的確,中國人一向重視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父母希望子女陪伴在身旁也是人之常情。只不過,在現代社會,這種願望似乎變得越來越奢侈。一方面,當前社會的適婚青年大多是獨生子女;另一方面,小夫妻成家後,離開父母生活也成為普遍做法。
那麼年輕夫妻如何陪伴父母,陪誰的父母,就成了大問題,“過年回誰家”一個問號就足以引爆家庭矛盾。尤其是在傳統婚姻模式下, 女方家長往往更會覺得女兒是嫁到了別人家,因而感到“後繼無人”甚至“晚景淒涼”。
那麼,兩個家庭“不嫁不娶”“兩家拼拼”的“兩頭婚”,兼顧了雙方的利益和感情,就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顯得更為公平。其次,不收彩禮、不要嫁妝,生下兩個孩子分別繼承雙方的財產的做法,也讓這類婚姻在經濟上更為單純,不易產生經濟糾紛。
資料圖。黃戀 攝
此外,願意讓其中一個孩子跟著女方姓,這樣的男方家庭一般也算比較開明,遇到問題比較好協商。因此,“兩頭婚”在經濟富裕地區的興起,自有其道理。
婚姻中的相處模式本就是多種多樣的,只要不違反法律,不違背公序良俗,在當事人自願的前提下,探索新的形式完全是個人自由,無需扣上“破壞倫理道德”的大帽子。而且,提倡生育二胎的“兩頭婚”還有助於解決生育率下滑問題,對社會來說有利無弊。
當然,沒有一種婚姻模式是完美的。“兩頭婚”雖然對雙方父母來說更為公平,但是在這些案例中,父母輩顯然掌握了主導權,生幾個孩子、在哪裡住、財產如何分配等,都是老一輩在決定。作為婚姻當事人的小夫妻,聲音卻顯得非常小。年輕人到底是怎麼想的?是樂於接受,還是無奈選擇?婚後還住在父母家,是經濟獨立,還是安心“啃老”?這些問題,都值得追問。
此外,“兩頭婚”表面上兼顧了各方利益,實際上有一個人的選擇權卻被悄然削弱了,那就是婚姻中的女性。要一個年輕女性結婚前就下定決心,婚後生育2個孩子,這並不容易。萬一身體條件不允許呢?萬一想追求自己的事業無暇顧及孩子呢?女性是為了生育付出最大成本的一方。不排除很多女性願意多生育,但是,對於不願多生的那一部分,她們的意志也應該得到尊重,不能被家庭、家族利益所綁架。
資料圖。劉佔昆 攝
最後,在“兩頭婚”模式中,年輕夫妻似乎與父母的聯接更為緊密,互相之間的關係卻可能相對疏遠。比如長期與父母共同生活,缺乏兩個人單獨相處的空間,可能會影響夫妻感情。在一些案例中,夫妻雙方甚至分別居住在各自父母家,這樣的婚姻就接近“形婚”了,更加令人難以理解。
同樣是托爾斯泰所說的:“婚姻的全部含義,蘊藏在瑣碎的家庭生活中。”說到底,結婚就是兩口子在一起過日子,晚上吃什麼飯,桌布選什麼顏色……正是這些微末小事,拉近了雙方的距離,構建起了夫妻的共同記憶。
父母輩的過度介入和主導,則難免讓人擔憂這類婚姻的感情基礎和長期維繫。當然,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要不違背當事人意願,我們不妨靜觀“兩頭婚”的嘗試會如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