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迴避型人格——焦慮型依戀
迴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的特點是行為退縮、心理自卑,面對一些陌生環境或挑戰的時候多采取回避態度或無力應付感。
從依戀型別來看,迴避型人格是焦慮型人格。
四種親密情感關係分類:
安全型依戀:享受和人的關係,也享受一個人的精彩。
焦慮型依戀:我是不好的,我是沒有價值的,沒有人願意和我在一起,他們早晚會拋棄我。
迴避型依戀:過去了就過去了,不要再提了。關係是不重要的。一個人挺好的。
混亂型依戀:這段關係會不會傷害我?
PS:迴避型人格和迴避型依戀是完全不同的型別。迴避型依戀是不太需要關係,沒有情感需要,也讀不懂別人的情感訊號。(理工男比較多)
迴避型人格是上面四種類型中的焦慮型依戀,他們不是不需要關係,他們是渴望關係,又擔心再次被傷害或被拋棄。
02.“只要他們對我好,我就會破壞關係”貝貝是個20歲的姑娘,正在上大學,她說:我經常不知道該如何與人相處。我覺得自己很笨才這樣。我對她說:一個人成長中,如何與人交往,一般是家長告訴孩子。如果家長沒有告訴,孩子不知道怎麼辦也是可以理解的。(指出她的困難,減少她對自己的貶低)
貝貝:我小時候,爸爸媽媽總是在打麻將,我和妹妹就在家看電視。爸爸媽媽都是在回家上廁所的時候看看我們是不是在學習。他們幾乎不管我們。
上週我過生日,我給我媽媽打電話,告訴她我快生日了,媽媽說,你又不在家,你讓我咋辦。我生日那天,媽媽連電話都沒有打給我。
貝貝很渴望獲得關注,獲得關係,她和父母之間沒有建立關係的經驗,所以到了群體中,她想和人搞好關係,但是總是受挫。
還有的人在成長中,他們的情感被忽視,所以他們也渴望被理解被接納。但他們又經歷了很多被控制,所以他們對關係既渴望又有恐慌,因為他們擔心再次被控制或被吞噬。曼妮對我說:“老師,我是不是扭曲?”我問她:“你怎麼扭曲了呢?”
曼妮說:“我前夫給我做飯,下班接我,這不是很好嗎?我為什麼不敢靠近關係?我和幾個前男友也是這樣的,只要他們對我好,我就會破壞關係。可是,如果我一個人生活,我又會怕得要死,一個人在家的話,我會非常恐懼,我感覺自己會活不下去。”
渴望關係又害怕別人靠近,典型的焦慮矛盾型。
過了一段時間,曼妮的訴說印證了我的假設。曼妮:“我小時候,有一次過年,媽媽給我錢,讓我買衣服,我買了一件灰色的大衣,特別開心,回到家,媽媽一看是灰色的,她氣不打一次來,對我呵斥到:大過年的,你穿個灰色的,你要辦喪事嗎?然後,她拉著我回到商場,換了一件紅色大衣,她很滿意。”“不僅這樣,我做什麼事情,媽媽很少看得順眼,白天上班挺累的,我喜歡彈鋼琴,中午休息的時候,我回家彈鋼琴,我就想放鬆放鬆,媽媽看我回來做這個,她對我說你個神經病,大熱天的來回跑,你不累啊?”
我對曼妮說:“你喜歡灰色大衣,媽媽讓你穿紅色的,你喜歡中午回家彈鋼琴放鬆放鬆,你說你神經病,你希望媽媽看到你的需要,尊重你,給你決定權。”
理解,尊重,自己做事的主導權是迴避型人格的人特別在意的。
03.生活中,如何發現迴避型人格?
根據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在日常生活中,透過下面的一些表現,你會發現一個具有迴避型人格傾向的人:
1、沉迷於網路遊戲或其他遊戲,對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情沒有多大的興趣。
2、在婚姻生活中,當感到被配偶支配時,比較容易透過冷戰來發洩自己的痛苦情緒。
3、對於人生中遇到的很多挫折,傾向於直接接受現狀,不易東山再起,缺乏繼續挑戰的勇氣。
4、情感非常脆弱,對於別人的態度過度敏感,別人批評性的話語很容易瓦解他們脆弱的自尊系統。內心非常缺乏安全感,容易感覺到羞愧。
6、在婚姻中感覺到配偶忽視自己時,充滿了一種原始憤怒。對於性這樣一種表達親蜜關係的方式充滿抵制,慾望和衝動完全消失。
7、和母親的關係通常不好,和父親的關係也存在很大的問題。而有的只是文化上的關係。雖然他們可能對父母很孝順,但是在孝順的背後,是小時候從來沒有得到過認可的一種試圖補償的努力。
8、對自己的慾望水平比較低,在生活中過度付出,但卻捨不得放縱一下自己的慾望,似乎有自虐傾向。
9.手機上一般只有幾個至親的電話號碼,很少有朋友和外人的聯絡方式。
迴避型人格是由於情感忽視,或情感控制帶來的問題,我大概會從這幾個方面進行治療:
1. 理解,接納,代謝他們壓抑的心理能量。
2. 在陪伴中幫助來訪看到他們的投射和情結,修通他們與自己的關係。
3. 看到他們生命的努力。
4. 幫助他們探索出成熟的溝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