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審美,過於宏觀,它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藝術、服裝、裝飾、建築、飲食無處不在,不管任何行業,審美的變化都在推動著各行各業的改變,此刻恐怕不是一篇文章能表達清楚,隨筆幾句,淺談審美在未來社交中的重要性。
何為審美
審美能力是通過後天培養的,是透過學識、經驗、辨識能力、藝術修養、海量資訊的基礎上形成的,但此僅限於在感性思維上的結果。1790年康德著的《判斷力批判》,對怎樣建構審美本質和認知作了學理性的分析,是現代人的審美認知的基礎。
“審美”作為人類文明活動的獨立學科,不止停留在淺淺的感官認知,給人類提供大腦皮層的簡短的愉悅感,它具有更多的主動意識,可以理解成為理性意識。法國思想家—狄德羅在1752年提出:“美總是由關係構成的,只有建立在和自然萬物的關係上的美才是持久的美”。
美要在兩者產生關聯、關係的前提下才能產生,理性和感性要相互碰撞,才使得人類對於審美有方向感。首先審美是自由的,無邊際的,不僅僅只在感官刺激上獲得的愉悅感,提到aesthetics這個詞,人們可能停留在包、衣、品等物質基礎給與自身簡單刺激,讓審美真正融合到人民精神內文明生活,並且完全融入,我想這才是提高自我審美和社會審美的開始。
在審美認知過程中,當我們發現美的事物或與自我價值相對等的東西,我們通常會表達出喜愛的情緒或態度,這是我們對於審美認知的直接反應。在審美過程中,兩者物件之間因某種事物引起共鳴並建立聯絡,這種感知方式是建立在時代性、民族性、社會認知、文化等各方面對等的前提下產生,審美是建立在兩者發生關係上產生的反應,同一個文化體系、同一個生活環境、同一所高校學生都是建立審美的前提條件,因此我們理解了東西方文化的不同,東西方為何世界觀、價值觀有所不同,對待事物的看法就有所不同,在人類社會交往中審美也顯得尤為重要。
大眾審美普遍在追求差異化,將外在事物作為差異化的前提,例如限量包、限量車、藝術品、頂奢,作為區別審美的價值,標榜個人品味和追求個性。掛在盧浮宮的蒙娜麗莎、梵高的星空,對於這些名作來說,可能比起欣賞作品還不如與它來一張自拍來的更加實際,除了導遊背誦式的講解之外,可能並不知道它的歷史,又當如何去欣賞。很多現代藝術品更像是來自另一個時空,除了喃喃囈語,就只有使勁點頭的份了。
在二十一世紀,並不是審美成長的沃土,在當今社會,審美趨於表面化,從聽覺、視覺、味道、肢體上很容易獲取所謂的審美享受、獲取感官刺激。資訊的碎片化導致所謂的審美大眾化,其實更多是在被動吸收審美概念,偽審美。就像每年時裝週期間遊走的奇裝異服,不是標新立異就是高審美,這是對審美的一種曲解。審美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文化組成部分,無法脫離社會活動甚至跨越社會活動。
很多人把美學跟審美的概念混淆,美學是建立在非概念性上的,但是必須傳遞其價值和意義,就像我們在欣賞蒙娜麗莎的微笑,除了畫本身的美感之外,我們仍需要問自己它在表現著什麼?而審美是多維度,人們把單純的感官刺激與審美混淆了,把直觀感受和審美之間劃為等號,感受不等於審美,兩者有著天壤之別,這種解釋是對審美的降維。
人們時把“興趣”和“審美”混為一談,把審美當作個人行為和喜好,實際大多數人無法區分“興趣”和“審美”之間的關係;時把個人感受(對於某種事物)的喜愛當成自己審美的標準,審美具有社會性,必須有交流的情況下才能有價值體現,個人興趣在沒有任何反應的情況下,這將是不成立的,這不叫審美,審美是兩者產生理解與共鳴的過程,而不是自我欣賞的過程。
透過審美讓人們產生交流,這是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部分,審美讓人與人之間產生交流,產生摩擦,促進了人類文明活動的開展,在人文、社會上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促進了相互之間的交流,在交流之間又促進了審美的提升,相互之間作用下,這就最初的審美教育理論。
審美是人類社會發展中催生的重要的交流手段,是社會文明向前發展不可或缺的手段,不可否認興趣在審美意識形態形成中產業了重要的意義,是審美髮展過程中的底層邏輯,審美是超越個人趣味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
審美是社交綜合能力的體現
未來審美是非常重要的社交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你會經常被人鄙夷嗎?比如“你審美有待提高,你審美有問題”等等,這種能力見仁見智,百人百樣,著實需要時間來沉澱和積累,但審美是單一能力的體現還是綜合能力的表現?
不管是單一能力還是綜合能力,甚至很多人還會認為審美是先天的,與生俱來的,這些都是提升審美相當重要的前提,不管哪種能力,都是在社會活動中獲得的,準確的說是審美的鑑賞能力,這裡包括所有的社會活動。
有人會說我天生就有審美,在這個方面有第六感,對於色彩、音樂、文字具有天生的敏銳度,不可否認確實存在,某方面的先天優勢確實對於發展有顯著作用,但這也只是審美的前提條件,並不完全具備審美鑑賞的能力,需要在社會活動中、人文活動中、學習過程中不斷薰陶和教化中不斷提高審美的實踐能力,這就意味著,不管先天還是後天,作為一種綜合能力,是需要透過教育與學習獲取這種能力。這是一切審美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得以成立的前提。
在審美過程中,我們的感性、情緒都是在學習與實踐中獲取的,只要是在實踐中獲得的,審美是可教的,是後天可以培養的,是一種社會活動的能力體現,是提高審美能力的重要課程,更是社會活動非常重要的社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