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跳橋墜江身亡+疑曾與領導爭吵#
自殺,覺得走投無路或者心靈受到打擊或者人生失去活著的動力等等。
一定有一個自殺的理由!這個理由給你所處的環境一定相關!
那麼我們理解的環境,即是我們所處的圈子。
你一定有一個自己的圈子。
很多時候我們可能因為家庭、學校、工作環境等原因,無法在一開始的時候就選擇自己所處的圈子,會和“不同頻”的人在一起。
向來事有正反,圈子也是如此。
周圍人熬夜、無上進心、墮落,那早起、努力拼搏、奮進就是另類,堅持一天易,堅持百天難,墮落不甘,但獨守很累;
朋友們聚會、逛街、打麻將,那獨處、看展、聊詩意就是假精緻,不理睬就很孤獨假清高,去迎合很內耗。
領導愛喝茶,打麻將,洗腳,那你愛抽菸,跳舞,登山就是另類,不陪同職場難混,討好領導才能加薪晉職。
我們的思維、心態、行為就在這一秒一秒中潛移默化著,悄無聲息。
華為的辦公樓徹夜通明,這裡氛圍同化每個入職著。
一個天天喝茶看報紙的環境,一個勤奮的人也堅持不了一年。
古人語:“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簡單點說就是,在同一個環境裡過久,不論好壞,你極大機率都會被“同化”,還有可能不自知。
更可怕的是,你也會“同化”他人,直到你的周圍都是一樣的“你”。
是不是跟你們不一樣的員工被開除了或者自己走了?
如果你是個擺地攤的小商販,看到“某個研究生或者博士自殺了”這樣的新聞,肯定不能理解:都讀到博士,這麼有能力會自殺?我們不能理解,因為我們不是同一個圈子,如果看到一則新聞,說兩個小攤販因為爭搶底盤而大動干戈,刀槍相見,這個你會覺得感同身受。
可是自殺的博士生的周圍都是跟他一樣的資歷的人,他不覺自己的博士資歷有多與眾不同。這就是被環境同化了!有個被老師不給畢業的博士自殺的新聞,自殺者覺得拿不到畢業證就找不到工作,等等,所以要自殺。
如果他能跳出自己的圈子就會發現,全國10億人不是博士畢業也能生存得很好,他就不會自殺了。
他的困境可能更被他同學理解,他們在一個圈子裡。
通俗點說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各有各的苦惱。
很多自殺的人,我們不能理解,是因為我們不同頻,因而自殺者普遍遭譴責而非同情。
給自殺的人的一條建議,條條大路通羅馬。如果一條路走不通,不防走走其他的路。
不妨把我們定位為賣豆子的人,豆子賣不完,那麼就把豆子剝成豆瓣。賣豆瓣;如果豆瓣賣不動,就把豆瓣醃了,賣豆豉;如果豆豉還賣不動,那就加水發酵,改賣醬油。還可以將豆子製作成豆腐,賣豆腐;如果豆腐不小心做硬了,就改賣豆腐乾;如果豆腐不小心做稀了,就改賣豆腐花;如果實在太稀了,那就改賣豆漿;如果豆腐賣不動,就放幾天,改賣臭豆腐;如果還賣不動,就讓它徹底長毛髮黴後,改賣豆腐乳。
跳出當前圈子,會有無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