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語叫:“久病床前無孝子”,很現實,很扎心。但是這句話其實不對,是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在為自己解脫,為自己人性的惡做解釋罷了。父母生養了我們,其恩情大於天地,怎麼能夠忘恩負義呢?
大自然中,老烏鴉也像人類一樣含辛茹苦地養育小烏鴉。後來老烏鴉年邁無法出去覓食,小烏鴉便會出去尋找可口的食物孝敬老烏鴉,好好照顧老烏鴉,從不感到厭煩,直至老烏鴉自然死亡,這就叫做“烏鴉反哺”。連動物都有“反哺之情”,何況是我們文明社會的人類呢?
最近,網上流傳著一幅感人畫面,把那些持有“久病無孝子”觀點的人狠狠打臉:
一位老父親生病住院,躺在病床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三個兒子早中晚輪流照顧老父親,兄弟三人還輪流給父親按摩兩小時。這番畫面著實很溫馨,充滿正能量,也是中國孝文化以及養兒防老的最好見證。
父母養育了子女,等到自己身體不好了,子女反過來照顧父母,這本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孝敬父母,更是一個人立足社會、好好做人的根本。
而且,孝順父母的人,最容易積累陰德,福氣也最多。一個人,能夠孝順父母,容易積累陰德,福報多多。
為什麼孝順父母與福氣、福報有直接關係呢?孔子在《論語》中說:孝悌,就是做人的根本!做人,把根本建立起來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原則也就有了。
諸葛亮更是說:本立則末正,即:根本樹立了,其他末節自可順利發展。由此可見,我們抓住了做人“孝悌”的根本,地基打牢了,很多事情都會迎刃而解。
孔子還說“一個人如果能夠孝順父母,友愛兄長,還喜歡犯上作亂,這是基本不可能。不喜歡犯上作亂,而喜歡造反的人是沒有的”。
因此,古代社會有“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的說法,這也是一條基本的識人標準。一個人能夠真正愛父母、愛家庭,才能愛社會愛他人,最後也一定是忠臣,而忠臣也就是一種情愛的發揮。
假使一個人沒有基本的愛心,連自己父母都不愛,怎麼能夠指望他去愛別人、愛社會、愛國家呢?所以說,孝順父母與德行相關,而德行會在冥冥之中影響著一個人的福氣。
再說孝順父母與積累陰德的關係!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孝順、尊敬老人,孩子也會學成這樣;如果父母自己是個忘恩負義的人,完全不懂得尊敬、孝敬老人,孩子長大了也不會孝敬父母。這都是潛移默化中言傳身教的結果,也是不良价值觀影響的結果。
古代有個叫孫元覺的人,他年僅十五歲,就心地善良,非常懂得孝順長輩。只可惜,他的父親很不孝順,還經常打罵家中老人。
爺爺年齡大了,體弱多病,孫元覺父親便嫌棄憎惡,還用籮筐揹著爺爺丟到深山野林去。孫元覺放聲大哭,跪在地上請父親不要這樣做,但父親根本聽不進。於是小元覺一邊哭泣著,一邊把地上的筐子撿了起來。
父親說:“這是個晦氣的東西,要它幹什麼?”
孫元覺認真地說:“我要把它收好,等您老了,就能用它裝您了。”
父親大吃一驚,說:“你是我的兒子,怎麼能說這種話呢!”
孫元覺說:“您是我的榜樣,您怎樣教育我,我就怎樣做。您這樣對待爺爺,難道我就不能這樣對待您嗎?”父親聽後,大吃一驚,馬上改變主意,又把爺爺用籮筐裝著接回了家。
由此可見,孝順的好德行是可以繼承和遺傳的。如果父母孝順、懂得感恩,做子女的也會學著這樣做人做事,這難道不是最好的積累陰德方式嗎?
就如古人所說:積金遺於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於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此乃萬世傳家之寶訓也。
小到一個家庭,有孝順的家風,可以“孝致祥”,多積累陰德和福報;大到一個國家,若是以孝治天下,君主以身作則,豈不是更大的福澤。
漢朝的孝文帝劉恆就是這樣做的,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親自侍奉母親而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用心照顧母親;母親所服的湯藥,他都要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正因此如此,孝文帝被後世譽為“二十四孝子”之一。
漢文帝以孝治天下,在位24年,勵精圖治,重德治,興禮儀,為子孫後代積累下了很厚的陰德和福報,也為歷史上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打下了夯實的基礎。由此可見,孝文化不僅可以興家,還可以興國。
善書《了凡四訓》也說:忠誠君主、孝順父母,最關係陰德的積累。凡是忠孝人家,他們的子孫,沒有不發達久遠而且前途興旺的。
《易經》中更是闡述了一個萬古不變的真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何為積善?首先就是要抓住做人的根本——孝順父母。所以說,我們孝順父母,就是在為自己和子孫後代積累陰德和福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