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假期間,陪著愛人去商場轉轉,中午時候在裡面敞開式餐廳吃點飯。
期間,觀察一位明顯不正常年輕人行為,由不得要寫點什麼。
剛開始找了個座位坐下,有個年輕人坐在對面長座椅上,看上去衣服還整潔,不過頭髮蓬鬆,亂糟糟,尤其眼神發散,不對焦,無神,不太正常模樣。
後來我們點的黃燜雞米飯端上來,開始吃飯過程中,這個人又過來,坐在一側。我看過去,此人正在專心盯著他自己的鞋子,不由覺察到此人“不正常”。
這個感覺不正常,就是許又新教授說的“殘餘法則”,說不出具體原因,反正不合常理,其實就是從眼神看到的。
此時候,所有注意到的人都知道這個人不正常。
當然,從心理學角度看一個人不正常,尤其一般人,不是說精神狀況的持續性不正常,而是當下這個狀態處於不正常,而且是某個心理方面,就此人來說其他方面比如感知、記憶、觀察、表達都是正常的。
我一時有些感慨,又有些隱忍,於是說了這個人智力低下,又給愛人講了個故事。
最後,我對愛人說“你敢不敢點一份飯給這個人”,給我回複道“這個人這麼年輕啊”!
有道理,此事此想法就此了結。
不過這個功夫,雜七雜八想法也湧出來。助人為樂,想幫助人,也需要勇氣和智慧,因為會顯得另類;心理助人講究不求不幫,救急不救貧,不幫倒忙才是底線;旁觀者效應,吃飯者和商場管理人也很多,責任也在分散中,多事不如少事。
我們除了點的飯,還各自要了一碗粥,我有些喝不下,胡亂想著,突然看到這個人又走過來,張望著找吃的。
愛人那邊有不少剩菜,主動問一句“你要不”,那人趕緊拿去,我順手把粥推過去,趕緊離開了。
給人剩飯菜很不禮貌,不過一般人又能如何做呢。我們就是非常一般的一般人而已。
這當然只是猜測而已,畢竟我沒有意識到和敢於去和人家聊聊,只能繼續無聊的想:不是精神生理上的器質性問題,但願是遭遇外部打擊後的創傷後應激障礙,可以慢慢恢復正常;還有就是,這個現象出現,還折射著家庭、社會等如何提供有效支援和幫助的話題。
一個人的命運如何,除了取決於自己,還有非常重要的社會情境力量,但願避免最差情形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