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霽日光風,草木欣欣,可見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解釋成通俗的話就是:陽光燦爛,草木往往生長的旺盛;只要心態平和,面對任何事情都沒有煩惱。可見凡事都有因果規律可循,心態和陽光對萬事萬物的發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佛家說“相由心生,境由心變”。如果一個人內心平靜祥和,而周圍的環境和麵部的表情也是陽光明媚的。如果一個人內心消極,那麼面對萬事萬物都可能是黑暗的,情緒和心態往往影響著人生的狀態。
因此,人生最好的狀態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內心最好的狀態,讓陽光撒入心田,讓陰暗遠離人生,多做善事,心如止水,方可福澤心田,內心祥和,人生順遂。
然而,社會浮躁,人生狀態起伏跌宕,一個能做到寵辱不驚的人,往往是少數的,到底怎樣的的人可以心態平和呢,什麼樣的心態才能算得上淡定從容呢?我帶著這樣的疑問,前來拜訪了附近寺院的高僧。
高僧很慈祥的說:“一個人有福的人,不是看他的物質和財富有多少,往往是看看他這3種心態,認真觀察,總能看出一點端倪,往往都是有先兆的。”具備這些心態的人,一般都可以人生充滿福氣,面對任何事情都能處理的遊刃有餘。
第一種:心存善心 不問回報高僧說,一個人要有大善之心,心中有佛,普度眾生,心中有善,但行好事,不問前程,要有‘為善不執’的心態,並堅持付諸到人生的行為當中,行菩薩道,其福報往往是功德無量的。”
大家都知道,佛家把善作為第一要義,推崇行善積德,普渡眾生的信仰,佛家認為所有的善心之舉都是一種人生的修行,這種修行往往就可以轉化成福德。經常做善事,就是積德的大舉,這樣你的福報也就自然越來越厚重。
人生中善行之人,往往有兩種,一種是真善,一種是偽善。一所謂偽善就是指一個人想透過做些好事來獲得回報或收買名聲,這種善往往是假善,不僅不能積累福德,還會帶來禍端。好比一個人想用放生的方式為自己積福,於是,就刻意的買一些野生物種來放生,不曾想到這些都是一些國家保護動物或者對生態平衡有破壞力的動物,不僅滋生了這樣一個違法的市場,還違背了自己的良知。這種行為不但不能積德,還會損害自己的福德。往往這是在給自己造業造孽,本想集福,反而消福,實在得不償失。
真正的善心與善舉往往是單純和不摻雜任何利益的,每天眼睛裡能多一些利他精神,哪怕是撿起路上的垃圾丟進垃圾通都是一種大善,不圖回報,不求利益,只為內心一份善,以平常心做平常事,行善是一種心態,一種豁達忘我的心態,這才算是印證菩提,才是能召來福運的行為。
第二種:不畏生死 泰然處之高僧說,生死乃人生大事,但真正看淡而平和的人,往往把人生中的生老病死看淡了,不畏懼生死,泰然處之,這是一個人修福的最高境界。
俗話說:“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律,一個人要以平常心看待,否則,就容易讓自己走入死衚衕,每天胡思亂想,反而滋生煩惱,庸人自擾,如果看破這樣的自然更替,往往可以修出慧明福德,破除無明。
不要把生死看成是一件讓人忌諱的事情,似乎人們都把它當成一件不吉利的事情,人生在世,每個人都不可逾越,也不可逃脫,也無法阻止,這個就是事物的因果規律,因此,當生老病死來臨的時候,也要隨緣淡定,坦然接受,過好人生的每一個當下;如果一味的迴避,反而讓一個人生活在恐懼當中,每天不得安寧,總會想一些杞人憂天的事情,人生哪裡還有淡定的心懷去做有意義的事情呢,何來福氣之說呢?唯有淡定生死,過好每一分每一秒,才是當下最應該做的事情。
人生就是一個歷險的過程,你無法預測明天和危險哪一個先來,那就要好好活好現在,萬物都有生老病死、成住壞空這樣的過程。無論如何變化,唯有堅守自己的內心不被其打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從容淡定生活在每一天的陽光中,珍惜你所擁有的一切,心若不畏,人生皆是福。
第三種 吃虧是福 何計得失高僧說,一個人若把得失放開,心自然舒暢,人生一世,我們在為人處事中應該有吃虧是福的心態,如果一個人吃點小虧,總是耿耿於懷,那麼人生就會每天活在不快樂之中,福氣也就會遠離你。
佛家講究,吃虧是福,凡事有因果,吃虧往往就是在積福,為什麼這麼說呢?一個人經常做好事不求回報,往往你就可以樹立好的口碑,獲得好的人緣,那麼有朝一日,你有需要幫助的時候,你前面吃得虧,都會收回來的,沒有人會拒絕幫助一個品性好的人。
反之,一個人每天為損失點蠅頭小利而心懷計較,吃點小虧就與人爭執,每天讓自己活在一種煩躁的心境之下,不僅自己不開心,而且還會得罪很多人,往往也把自己的格局降低,和別人結下惡緣,其因果報應,到最後還是得自己獨自享用。
因此,一個人往往要學會難得糊塗,不計較眼前利益,不在乎小虧,往往活得通透。人生要記住:吃虧是福,吃進去的是眼前的小虧,獲得的是後面的福報,人生要有好的心態,往往可以獲得大的智慧,領悟施與、放棄的真諦,才是最難能可貴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