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太已經70多歲了,躺在醫院的病床上,而在身邊照顧的卻是她的弟弟們。李老太有兩個兒子,三個女兒,丈夫早在三年前就已經去世了,不幸的是大兒子也在去年因病去世,現在剩下的一個兒子和三個女兒。
看著在病床上躺著的老姐無依無靠,弟弟們非常無奈。二弟說,大姐有病,她的孩子們卻不管,都是幾個姊妹在照顧,已經花了四五千塊錢。先前姐姐牙疼,想要配一副牙套,她的大女兒還說“你都該死了,還安牙套幹什麼!”兒子兒媳也都表示,“不管死到哪,都不管。”
這樣的情況聽上去讓人覺得傷心,那麼情況真的是這樣嗎?李老太告訴調解員,“大女婿說不讓我去他家裡,二女婿說可以去他家裡隨便住,三女婿也說可以去他家住,但是兩個女兒家太遠了。”
說到小兒子,李老太很委屈的表示“這麼多年都沒見過面,他都沒去過我院裡。”為什麼老人的孩子們會這樣對待她呢?即使在醫院看病還能說出那麼狠心的話?帶著疑問,調解員找到了大女兒的家裡,見到了李老太的外孫女和外孫媳婦。
李老太的外孫女說“我覺得我媽做的一點都不賴,她做的也夠了。”母女的矛盾點在於一件事情上起了心結。外孫女說“之前大舅家有些樹,我爸照看著給賣了出去,可是忙活完了,姥姥卻到處跟鄰居說,我爸將錢給花了,導致鄰居們議論紛紛,我媽氣的在床上起不來了。”
大女兒家出力不討好,這才導致隔閡越來越大。不過外孫媳婦表示,作為晚輩孝敬老人是應該的,這沒有問題,照顧老人這麼多年也都不說了,可是作為老人的兒子,這些年一點也沒有付出過,這讓人覺得不能接受。
問題的原因回到了李老太小兒子的身上,那麼作為兒子理應承擔起贍養老人的責任,可他卻為什麼不管呢?在小兒子上班的地方,調解員找到了他,可是小兒子卻表示“我不當家,你去找我媳婦,只要她同意,我就回家養活我娘。”
看到小兒子的態度,調解員也覺得十分無奈,隨後調解員想要從鄰居那裡打聽些情況,可這一打聽卻讓人感覺事情有些不一般。一提到李老太,鄰居們不願意多說什麼話,調解員很是不解,一位鄰居大媽給出了這樣一個回覆“誰都不怨,就怨孩子她娘。”
透過村裡的幹部,調解員聯絡上了李老太的兒媳婦趙某,半個小時後趙某出現了。趙某說“我最傷心的就是嫁到他們家。”趙某表示從自己年輕時候來到他們家,就一直與婆婆關係不和睦,也從來沒有高興過。趙某說了一件事情,至今說起來仍傷心落淚。
當年趙某懷著孕提出分家,可是卻分的不公平。“他娘他哥他爹都不分給我糧食,九月份的天沒有灶臺做飯,託二舅去說用火做飯,可是他們誰都不讓,自己挺著大肚子擺上三塊磚,自己把飯做了,不用他們幫助。遇到颳風下雨,我餓一天不吃飯,他們就這樣對待懷孕婦女。”
趙某哭泣著訴說,而調解員也耐心的勸說“這麼多年過去了,日子也過好了,再怎麼說也是有了老人才有了你們,你不能總是將她以前的錯放在心上,現在她老了,你將來也會老,也需要有人照顧。”
趙某說“人都是將心比心的,不管是親爹親孃也好,你涼了他的心,他都會傷心的,誰都不怪,就怪她自己。”積累半輩子的恩怨,趙某沒有孝敬過老人,李老太也沒有對兒媳好過。一時半會,趙某很難接受。
眼見趙某態度堅決,調解員只好請村幹部出面參與勸說,“你不管以前再苦再難再委屈,養老人的事情你一點不管,不落好的也是你。”最後,李老太的弟弟們也代表大姐,向趙某說了些好話。趙某同意讓丈夫去照顧老人,餓了給端碗飯,如果是大病,需要出錢,就有幾個兄弟姐妹們平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