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上有人提了個問題:經常會寫詩詞或對聯的人,他們到底是什麼文化水平?
這個問題的目的不單純。
看上去是想解惑,實際上卻在字裡行間有比較嚴重的情緒表達。
這真的是想搞清楚寫詩的人文化水平嗎?我看是在譏諷寫詩的人文化水平不高。
因為這個問題的兩個要素之間沒有必然關係——寫不寫詩與文化水平之間沒有必然聯絡。
一個人、一群人的文化水平不是寫不寫詩能夠反映出來的。寫詩、寫對聯充其量只能反映這個人的漢字使用水平。
漢字水平和文化水平完全是兩個概念。
不懂中文,不會寫對聯的老外,是不是都沒有文化?
這是一種有意或無意的將漢字搭建水平和文化水平畫上等號,讓人誤以為會寫詩就一定要有高文化水平,然後再透過現實中的落差來反諷這些人實際上沒文化的陷阱。
無意是蠢,有意是壞。
文化是個巨大的概念。
文化水平是個綜合實力,與某一門語言中的韻文只是互相成就的關係,而絕非必須關係。
某人詩寫得好,中文水平好,可能文化水平高。但是某人不會寫詩,不會講中文,絕對不代表文化水平低。
中國傳統詩詞文化的門檻也一點都不高,會不會寫詩不足以作為文化水平甚至詩詞水平高低的判定依據。
詩詞寫得好,詩詞文化水平高,詩詞寫得不好,詩詞文化水平偏低——這和會不會沒有關係,只看好不好。
只有在合理定義的範圍之內,才能判斷水平高低。
詩詞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但是放到現代世界文化大海洋裡面,只是一個原始的、生僻的、沒有外人光顧的小島。
我們自己要看重,並讓它伴隨中國文化的壯大而增加影響,但是決不能拿這個小島來判斷世界文化水平的高度。
可以不見山海,勿當井底之蛙。
就目前的中國文化影響力而言,詩詞對聯絕非普遍的文化水平高低判斷標準。文化水平的高低評判當以知識的廣博、專精以及知識對個人三觀影響來判斷。
有文化的人是有知識、有素養且三觀正確宏大的人,光有知識還稱不上有文化,面對知識的海洋,會寫詩這點末技算什麼呢?
即使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詩詞對聯的門檻也並不高。
詩詞只是言志抒情的韻文,格律稍微把門檻提高了一點,就變成了眾人口中的“鐐銬”。
說粗鄙一些,詩詞入門就是古人的“口嗨”,就是順口溜,打油詩。
為什麼古時候那麼多小孩是詩歌神童?因為詩詞格式(押韻、對仗)就是蒙學,小孩子的玩意。
昨天在那篇奉勸大家不要自稱“詩人”的文章裡,對詩詞在現代國人中的文化門檻稍微做了個總結。
如今詩歌的門檻無比低,低到小學三年級。
古詩詞的門檻高一點,大概也就是到初中。
詩詞是表達心聲的韻文,它在某個時刻,以某個形態擊中了讀者的心,讓讀者產生共情,那就是好詩。
那麼是不是好詩的水平就高呢?從讀者角度來說,確實如此。
但是從詩人角度來說,詩是自身情感的文字抒發,情感是心裡生成的,水平是表達技巧所體現的。
我希望透過我的高水平詩歌技巧用我的心聲打動你,但情感經常會因為個體的不同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詩人將技巧當作水平,而讀者卻更看重情感是否到位。詩作的、詩人的水平因為出發點的不同,結論也就會有偏差。
經常有朋友傳送詩作過來希望修改,那麼從他的角度和我的角度,這首詩的水平會在一條線上嗎?很難。
所謂敝帚自珍,我寫的東西再爛,我看著也覺得不錯。所以詩詞作品到底如何,自己是說了不算的。
詩詞作品的好壞,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是看它的傳播廣度和時間而定——就是別人說好才算。
能夠穿越時空而存在的作品,經受住不同人心情檢驗核對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我們稱之為經典。
那些見光死的詩詞,情感再有自適性,文字再有玄妙性,情節再有機巧性,沒有讀者喜歡,就沒有生命力。就算不是垃圾,大機率也會被當作垃圾蒙塵,最終成為歷史的灰燼。
寫詩詞對聯的起點是對漢字、文言文的音韻感興趣,對於中國人來說起點基本為零——能說中國話,就能編順口溜,從最低要求來說,順口溜就是“詩”。
要逐漸懂得一些詩的規則,初中文言文水平足矣——畢竟我們寫詩,文字只是載體,關鍵是言志抒情。再高階一點,學會平仄格律,進入近體詩的門洞,這也不代表文化水平有多高。
中國人要學會平仄格律,稍微用心的話,也就是半個月的事情。咱們勉強算個高中水平吧。
咱們再把結論抬高一點,寫詩的人在詩詞知識上的水平,連大學層次都不需要達到。
知識是知識,靈感是靈感。
換句話說,格式是格式,意境是意境。
格式一學就會,意境你可能永遠摸不到邊。
寫詩其實是這兩樣東西區分融合特別明顯的一種文體。
因為格式易學,門檻易入,所以詩的重點,是靈感,是靈性。
而這些東西是與生俱來的,詩詞知識水平帶來的只是靈感的捕捉,情感的表達這兩方面的增益。當然這兩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你若沒有情感靈性激發靈感,光學會技巧又有什麼用呢?
現在很多人連格式都不學,卻妄談意境。
就好像口嗨兩句嫦娥加油,就真的變成了嫦娥五號。
寫詩詞對聯,文化水平只需要國內初高中足矣。
寫好詩詞對聯,那可就沒有止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