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哭著問我:你都38歲了怎麼還不結婚啊?
我回答說:因為我不想離婚。
我爸說:你都沒結過婚,怎麼會離婚?
我說:離婚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是結婚。
他沒法兒反駁我,因為這話是王爾德說的。
以上對話出自最新一期《聽見她說》之《時間表》,王智扮演一位38歲仍然未婚單身的暢銷書女作家,她仍然相信愛情,也仍然渴求婚姻,她沒有結婚的原因,只是不想將就自己,她還沒有遇到那個合適的人。
如果遇不到,那她也有自己熱愛的工作,也仍然有精彩的生活,雖然在某些時刻會孤獨,但漫長的人生中,孤獨才是底色,她做好了準備,大不了晚年時,她就會是一個自由、孤獨但是富有的老太太,想想也很不錯呢。
有了婚姻,有了丈夫和孩子,卻仍然倍感孤獨的女人也多到數不清。
18歲之前用功讀書,考個好大學,乖乖聽話,最好不要早戀。
考上大學之後,被父母精確推算出最該談戀愛的年紀應該是在大二那年,因為大一要忙著熟悉環境,熟悉老師和同學,建立人際關係;大二正好相對時間充裕,當然不能等到大三了,不然好男孩都被別人搶走了。
22歲大學畢業,開始進入社會。
25歲工作穩定之後,有了自己的生活圈,開始被父母急吼吼的催婚,最好是26歲結婚,28歲生娃,三年之後再拼個二胎,父母還年輕,願意幫著帶,同時儘可能不影響職業發展,皆大歡喜。
35歲,家有兒女,有房有車,一家四口,生活熱熱鬧鬧。
40歲,以娃為中心運轉,平日裡曬娃的才藝,曬全家的旅行照,打點妥當一家人的生活。有時候也會想想,當孩子都長大離開家後,自己退休後會是什麼樣,應該是平靜愜意的。
大部分女性都有這樣的一個時間表,你必須得在某個年齡之前結婚,趕在30歲之前生娃,這樣才沒有落後於別人,才屬於正常的那一波普通人,否則你在社會群體中難免會感到種種壓力和孤獨,尤其在小城市。
大家都在和同齡人比較,以自己落後於某個時間點為恥,這意味著你必須有一段很順利,直接走向結婚的戀情才行,否則,如果中間有那麼一步不太順利的話,就成為了所謂的大齡剩女。
就像《時間表》中王智扮演的女作家一樣,正好在28-32歲這個最適合結婚的年齡,她遇到了一個不願意結婚但也不提分手的男人,但又極為浪漫,四年之後是她提出的分手。
她說:女人要嫁還不容易嗎?只要你肯下嫁就行。我不能因為錯過末班車,就隨便找個人嫁了。
就算戀情順利,結婚之後,就一切順利了嗎?離婚率是有多高才能出臺離婚冷靜期啊。
回到王爾德那句話:離婚的最大原因是結婚。
在穿著婚紗,戴上戒指的那一刻,沒有人願意想到有一天自己會離婚。
可是許多人結婚的理由就是不恰當的,當中包括:
1、避免孤單
2、逃離不幸福的原生家庭
3、覺得人人都應該結婚,只有找不到結婚物件的失敗者才會單身
4、想要成為父母,或者為自己找一個父親或者母親
5、奉子成婚
6、墜入愛河
還有其他理由,就算是因為愛情而走入婚姻,愛情有多種層面,有些層面並不成熟。
愛情並不足以為婚姻鋪墊一個良好的基礎,因為熱戀中的人往往會將對方理想化,然後愛上了理想化的對方,而不是真正的對方。
所以當蜜月期一結束,幻想就破滅了。
更何況,大多數人是直接從父母的家裡,走進了二人世界,沒有經歷過真正的獨立和單身生活,甚至有些人的大學生活都是在父母的監督之下度過的。
許多人在結婚的時候並沒有擺脫父母的影響,甚至一直以來沒有被允許做自己,沒有成為自己的自由。
他們只是父母的孩子,除此之外,並沒有屬於自己的身份。進入婚姻以後,這樣的人可能後來會決定甩掉自己的愛人,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其實他真正想甩掉的是父母的控制和影響,反抗自己的配偶,實際上可能是在反抗自己的父母。
大多數錯誤的結婚理由可以總結為:不幸福的人想要透過婚姻找到幸福。
這往往不可能幸福。
我們大多數人都有一些從未被滿足的需求,這些未滿足的需求會成為我們的負擔,可能會控制我們,阻止我們成為自由自在地想要成為的人。當我們帶著這些負擔去走入婚姻時,結果可想而知。
但如果我們在單身時,可以試著去做自己,學會滿足這些未被滿足的需求,就能自由自在地成為自己。
就像王智在劇中所說的那樣:我終於知道我為什麼在19歲的時候,想要26歲結婚了,因為那個時候我既沒錢,也沒有愛,更沒有安全感。
我以為26歲結了婚,有了家,就可以有安全感。
當我38歲時,錢、事業、安全感我都有了,所以婚姻也就沒有那麼迫不及待,那麼重要了。
我個人很喜歡一句話,它使我相信這才是結婚的恰當理由:
我走在成長為一個完整的人的道路上,在未來的某個時間,我感到自己杯子裡的東西是如此的豐富,需要找一個人來分享多出來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