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最近部門裡有一個能力還不錯的實習生小李,突然跟我打了辭職報告。

他的理由是,回家考公務員。

小李的老家在西南的一個十八線小縣城,那裡的條件和就業環境並不好。

才剛來幾個月就想離開,我猜想背後一定是有什麼“難言之隱”。

於是我問他,“你為什麼要去考公務員啊?”

小李也很實誠,說:“爸媽讓他考的,他們覺得家裡窮,在上海根本買不起房和車,也娶不到老婆,不如回家當公務員,穩定體面,他們也安心。”

我勸他再考慮考慮,畢竟費了這麼大的力氣,從農村考出來了,而且還在一家大公司實習,就這麼放棄了不覺得可惜嗎?

小李說:“我也覺得可惜,但想來想去,我覺得還是要聽爸媽的,畢竟他們不會害我。”

01

聊到這裡,我知道我再多說什麼也無益,只能不情願地在辭職報告上籤了字。

小李的這個情況在生活中絕對不是個例,小到吃穿,大到大學選專業,畢業後選工作和結婚物件...我們從小到大,幾乎都要嚴格按照父母為我們鋪好的路來走。

那麼問題來了,人生的重大選擇上,我們到底要不要聽父母的?

B站UP主毯叔就分享了一個可能會有點殘酷,但我覺得很值得去反覆琢磨的觀點。

如果你父母窮,最好別聽他們的。

紀錄片《人生七年》就為我們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

那些從小就閱讀金融時報的孩子,他們可以跟隨著上層的父母見識到更多的優質人脈,視野也更加開闊。而絕大多數窮人的孩子,最終也只會淪為跟父母一樣的命運,從事著底層的工作,為生計所困擾,鮮有人能夠真正突破原來的階層。

02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怪現象”?

越是窮困的父母,越喜歡當別人的老師,跟人講大道理。

但問題就出在這裡,一個窮困了半輩子的父母能夠帶給你的,也只是這些年勉強餬口的知識和技能,至於更高層次的認知和思維,連他們自己都沒有見識過,又如何能教會你呢?

窮的父母雖然努力了一輩子,卻還是會由於性格、思維、學歷、認知、原生家庭等原因,難以走出窮人的圈子。

他們雖然能夠灌輸給孩子這些年以來的人生經驗和處世哲學,但在這個快速迭代的時代,諸如埋頭苦幹,得過且過,不要冒險,受害者心態等“窮人思維”早已經不適用了。

所以就算你可能已經找到了改變人生的途徑,但在父母看來,窮人就是冒不得一點風險,在老家有個安穩的工作,然後娶妻生子,得過且過才是該走的路。

無數個身邊人的例子都在告訴我們一個殘忍的真相:

窮困的父母,教給你的只能是窮人思維。

03

“我活了大半輩子,知道的肯定比你多”;

“你要為父母想想”;

“我都是為你好”;

...

這些話是不是聽起來很耳熟?

畢業那會,同學陳琳是最早拿到四大會計師事務所offer的人。就在她準備去深圳大幹一番事業的時候,陳琳的父母愣是每天十幾個電話“奪命催”,希望她能夠回到老家工作,趕緊嫁個好人家,不要離父母太遠。

那段時間,我幾乎每天都會看到陳琳跟其父母在電話裡大吵。儘管她在電話裡面好說歹說,但固執的父母依舊不肯退讓半步。

陳琳告訴我,父母覺得她太自私,從來不為他們考慮。而陳琳則認為自己從小到大都生活在父母的各種決定裡面,也是時候為自己勇敢地活一把了。

商討無果,倔強的陳琳沒有辦法,乾脆一狠心一跺腳,就把手機給關機了,然後坐上了去深圳的火車。她相信只有父母看到她在外面過得好,才會真正地理解和支援她。

其實我是打心眼裡敬佩陳琳的,她做了我們很多人都想做卻又不敢做的事情。作為年輕人誰不想在外面做出一番事業?可大部分人都最終拗不過父母的那句“我都是為你好”。

現實中,有太多這樣窮困的父母,到處打著愛的名義強行讓孩子聽自己的話。

與其說這是愛,倒不如說這是滿足他們的佔有慾。成熟的父母從來都不是對孩子永久的佔有,更不會用“道德綁架”來制約孩子,而是懂得適時地退出。

而作為子女,堅定地為自己負責,才是對父母和自己的最優選擇。

04

我們當然可以從父母身上學習到一些好的品質,比如誠信,堅韌,吃苦耐勞等等,但不要總是糾結於父母的身份和過往的經歷,我們必須拋棄他們身上的“戾氣”。

讓自己變得更寬容、更大度、更從容,才能走出原來的圈層。就算是掉坑,也要自己親自去掉,然後從坑裡爬出來繼續前進!

如果你父母窮,最好不要凡事都聽他們的。畢竟生活和賺錢永遠都是你自己的事,可千萬別賴父母。

跟所有出生平凡,卻又心懷夢想的你們共勉!

15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生活的本質就是價值交換,你只有足夠優秀才有資格做生活的掌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