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直有姐姐即使嫁人了也依然幫扶弟弟的社會現象,就此現象擅長網路衝浪的網友們為這一群體取了一個頗有諷刺意味的稱號,“扶弟魔”。在這群“扶弟魔”中,一部分人是受到父母的道德綁架而不得不為弟弟付出,但也有部分是自己心甘情願幫助弟弟,認為一家人就應該是互相幫助的。
“扶弟魔”是中國家庭黏性較高的體現石述思曾經說過一句話,他說父母留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親人。人是社會性動物,沒有一個人在世界上是孤零零的,從生下來開始每個人最基礎的社交關係就是與父母之間的親情關係。計劃生育的年代孩子們的內心大多是孤獨的,城市的快速發展讓孩子們少了許多簡單質樸的快樂,城市高樓大廈把每個家庭關在了防盜門內,厚厚的防盜門隔絕了不懷好意的危險,也將人性的溫暖拒之門外。
孩子們主要的朋友是從同學關係發展而來的,而彼此之間的聯絡隨時可能會隨著學生生涯的結束而結束。相比較父輩們基於地緣關係建立起來的友情,這樣的友情更加的鬆散,也就造成了現代都市人大多是孤獨的。手機帶去了通訊便利的同時,也制約了現實中的交際發展,讓現實中的社交變得更加不易。
如果家中多一個同齡親人,從小相伴著長大,父母不懂的他能夠理解,難過時能依靠、開心時能分享,便會增加許多成長幸福感。
而“扶弟魔”便是在多個孩子家庭中會產生的一種社會現象。中國傳統家庭中,家庭成員間互幫互助是非常常見的現象,而年長的扶持年幼在古代中國社會中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畢竟“長兄如父,長嫂如母”。現代的中國家庭傳承了古代的部分文化,這種親人之間的互相幫助也就代代流傳了下來,傳統觀念裡年長的不幫助年幼的就應該被苛責。
暫且不論這種現象是好是壞,其本質都反應出中國家庭黏性較高,即使在孩子成年後也不容易脫離家庭。反觀西方國家的家庭,孩子還沒有成年就已經在為脫離父母做準備,父母跟孩子不像是親人,倒更像是合作伙伴。
過度依賴家庭是不正常的社會現象,但家庭親人之間相處得像是利益得失分得清楚的夥伴,這也不是健康的家庭關係。親人是上天饋贈的禮物,無論身處何地,親人就是這個世界上的羈絆,中國家庭的黏性高,成員之間和睦友愛,更加的利於社會的發展。畢竟一個無所畏懼的是危險分子,是對社會有害的。而一個溫暖的人,他更能促進社會的進步。
正確“扶弟”讓“扶弟魔”避免成為親情陷阱很多人一提到“扶弟魔”,刻板印象都是姐姐被父母逼迫著撫養弟弟,甚至網路上的段子手也高喊著“娶妻不娶伏弟魔”。如今人們口中的“扶弟魔”代表的也不只是姐姐幫扶弟弟,還有妹妹幫扶哥哥等,大體都是為了一方無止境榨取另一方生活的社會現象。
近幾年的都市劇也偶有一兩個主角是以被家庭榨取的角色出現。比如《歡樂頌》的樊勝美,她不是“扶弟魔”而是“扶哥魔”,她的家庭讓人咬牙切齒,她本人也是廣大網友同情的物件。
2002年有一個震驚社會的殺人案,一個父親砍死了自己的女兒和女婿,其根本原因是姐姐不願意出錢給弟弟娶妻,就被父親給砍死了。這個案例是典型的“扶弟魔”悲劇,其根源就在於家庭的重男親女,而該父親如此極端的行徑,警醒的是所有“扶弟魔”們,避免親情陷阱。
親人是跟自己流著同樣血液的人,很多人都不會選擇與自己的家人決裂,但“幫扶”不是無底線的瞎幫,古代的孔子和孟子在提倡孝道的時候也在告訴世人,孝順也是有底線的,不可盲目愚孝。
當家中的親人只習慣伸手討要,自身並沒有喪失勞動能力的時候,應該做的就是遠離。“扶弟魔”要用正確的方式幫扶,這樣的幫助才是有意義的,而無效的幫扶不僅會助長惡人囂張的氣焰,也會將自己拉入深淵。
“重男輕女”是舊社會的陋習,“扶弟魔”不一定是網上也流傳著這樣一種聲音,認為如今“扶弟魔”等現象都是由於中國家庭的“重男親女”,這也是外媒抨擊中國文化的一方面。不可否認的人,在中國舊社會“重男輕女”這種現象確實存在,而且十分嚴重,甚至在如今的部分家庭中依然未能擺脫這一歷史遺留的陋習。
隨著民智教育的開化,和社會各界的大力宣傳,中國社會中“重男輕女”的現象雖然還存在,但已經大大減少了,相信在未來“重男輕女”只會更少,直到消失不見。
“重男輕女”是中國舊社會的陋習,但“扶弟魔”不一定是。對於姐姐幫扶的弟弟,是主動還是被動很重要。
一些家庭父母是愚昧的,但子女不是,弟弟會感念姐姐的付出,而姐姐也心疼弟弟本能有更好的未來,卻因為現實的原因止住了腳步。這樣互相體諒的家庭氛圍才是正常的,他們之間的幫扶是親情的溫暖,是有來有往的關懷,這種“扶弟”才是有價值的。
反之,弟弟好逸惡勞,不僅不感念親人的付出,反而對其給出的一切不滿,貪得無厭。而父母也幫著弟弟去壓迫另一方,這種吸血鬼一般的索取,“扶弟”就會成為毒藥。
伴隨著中國城市化程序的加快,一些農村家庭受過的教育有限,對男女平等的觀念瞭解不夠透徹,還停留在舊社會的思想,認為男孩子才能夠傳宗接代,新舊家庭之間觀念有衝突,造成“扶弟”陷阱,親情的維繫靠的一定不是一方無止盡的付出,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一定是家庭成員間相互體諒,相互愛護的過程。
加強思想文化建設,消除不良“扶弟”現象中國普及義務教育的成果十分明顯,從大半個中國的人都是文盲,到如今強制性的九年義務教育,中國對文化建設一直未曾停歇。也是因為基礎教育建設的加強,基本的生物知識告訴大家,男孩女孩從本質上講都有著父母各一半的DNA,並沒有什麼不同。一直以來覺得男孩更寶貴的觀念,僅是自以為的“更重要”。
只有當將來每個家庭的父母知道,“生男生女都一樣”女孩在家庭中才能得到公平的對待,在長大後也不用被要求要永遠為家庭奉獻,那時候的中國家庭才是真正健康的。畢竟社會少了男性不能運轉,同樣也不能少了女性的存在。陰陽調和,是中國古人傳授給現代的智慧。
“扶弟魔”要少,但不存在“扶弟魔”的社會一定會少了溫暖。一些受過家庭苛待的女孩,依然選擇了以德報怨,這是她們感念親情的方式,而如何保護她們的利益,讓她們在不吝付出時也知道有人惦記著她,是這個社會應該努力的方向。
盲目的善良不可取,一些良善的女孩子也必須知道。家庭是避風的港灣,但如果它並沒有給予自己一處容身之所,也沒有必要去貪戀那份虛無縹緲的溫暖,每個人都是在為自己而活,善良也得有原則。
“扶弟魔”從來不是親情的陷阱,成為陷阱的只是毫無底線原則的人。同樣“扶弟魔”也不是無私奉獻,只是她們期望自己的善良,有一天能夠換來迷途知返,有一天也能遭到同樣的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