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我有一個朋友小A,屬狗,舔狗的狗。

她自稱靠舔追到了現在的女朋友,開始天天向當時還是單身的我傳授她的“舔狗學”。

向來認為“舔狗舔到最後一無所有”的我,堅決不信她們能夠長久。但就在前兩天她告訴我:她們正在計劃舉辦一場小型婚禮……

滿嘴狗糧的我陷入了困惑:明明我的個人經驗告訴我,感情中的卑微只會帶來痛苦。可是,為什麼我的朋友卻看起來那麼幸福?

我一直認為,在關係中卑微一定不會快樂,因為那意味著我們為了這段關係做出了很多單方面的犧牲。

然而,當我閱讀了這方面的文獻後,卻發現原來在關係中犧牲並不一定會讓人感覺糟糕。

以下這些因素,都會影響我們在犧牲時是否快樂:

Impett, Gable和Peplau 將人們犧牲時抱有的動機分為兩種:

接近式動機

approach motives

走呀寶貝,陪我去逛街!

(既然ta喜歡,那我就陪陪ta吧!)

可以看到,擁有這種動機的人通常是為了促成某件事的發生而行動,比如想讓對方開心,或者希望彼此關係更進一步。

研究發現,接近式動機可以讓我們在犧牲時保持更積極的心態,因此,不僅我們會從犧牲中獲得快樂,關係也會變得更好。

迴避式動機

走呀寶貝,陪我去逛街!

(唉,要是不陪ta,ta又該生氣了……)

懷著這種動機的人往往是為了避免某件事的發生而行動,比如為了減少矛盾,或者避免讓對方不高興。

迴避式動機往往會催生諸如不滿或憋屈一類的負面情緒。這樣的犧牲不僅會讓我們自己不開心,長此以往對於雙方的關係也是一種損耗。

當我們付出的犧牲是自願的而非被強迫時,不僅我們能從中獲得快樂,雙方對於關係的滿意度也都會提升。

比如,同樣是為了伴侶搬到另一個城市工作,我既有朋友心不甘情不願搬過去之後,兩人反而比異地戀的時候更經常吵架;也有朋友明明犧牲了更好的工作機會,卻依然滿心歡喜地跑去另一個城市與伴侶團聚。

畢竟,是否付出犧牲是我們內心的抉擇,而不該是來自對方的要求。

不過,有犧牲的意願並不等於我們在一段需要頻繁犧牲的關係中能夠快樂。犧牲意味著雙方出現了觀念/偏好/生活等方面的衝突,而頻繁犧牲,很可能說明雙方真的不合適。

心理學家指出,根據每個人自控力的高低,我們在行動前的思考方式可以大致分為理智型衝動型

在關係中兩種自控力高低並無優劣之分,只是體現出不同人思考習慣的特點。

研究發現,一般而言,衝動型思考的人往往更願意為自己的伴侶犧牲。

這大概是因為,理智型選手習慣在行動前冷靜思考,而衝動型選手往往更聽從自己的第一反應,所以更容易受到“愛的感召”而付出行動。

衝動型選手表示:衝就完事了!

作為旁觀者,我覺得小A事事以女朋友為先的行為太過卑微,但是小A卻完全不這樣認為;相反地,她在付出的時候充實又快樂。

我意識到,小A是一個在關係中擁有相當高的相互依賴感的人。這類人將自己與伴侶視作緊密相連的整體,並且視自己的付出為呵護二人關係成長的養分

相比之下,我曾經在關係中做出的犧牲遠不及小A,但是體驗到的卑微感卻比她更為強烈……

為什麼會這樣?

閱讀相關文獻後,我找到了原因:根據相互依賴理論,我的內心更在乎個體獨立性,因此付出犧牲時更容易體驗到卑微感。

換言之,“卑微感”並不一定來自於關係中客觀不對等,也有可能是我們個人心態帶來的主觀感受。

研究發現,擁有高水平相互依賴感的人發自內心地樂意為關係付出,即便是為了對方暫時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或者出於迴避式動機做出犧牲,都不會影響他們在關係中的幸福感!

我堅決不能向ta認錯,不然豈不是抬不起頭了?

當我們過於在意關係中的個體獨立性時,可能關係中任何的犧牲都會讓我們感覺卑微。但是關係中二人並非完全獨立,我們需要學會取得個人與關係之間的平衡。

我發現自己總在讓步,ta似乎已經把這件事視作理所當然

這時候,我們的卑微感來自於做出了太多單方面的犧牲而沒有得到迴應

如果你意識到自己屬於第二種情況,又不想放棄這段關係,那麼——

在不少關係中,我們可能習慣了默默付出,總覺得把付出掛在嘴邊沒有必要。

然而,如果你感覺到卑微卻仍然沒有主動和伴侶溝通你的情感需求,這時候的默默付出可能反而會損害雙方的關係。

心理學家Impett及其同事在研究中發現,當我們試圖隱藏自己付出犧牲時產生的負面情緒時,伴侶雖然不一定能夠明確地知道我們在壓抑怎樣的情緒,卻能感覺到我們行為與內心的不一致,並因為這種不真誠感而和我們產生疏離。

因此,大可不必默默為關係犧牲。轉向良性付出的第一步是和對方溝通我們的付出,並表達出自己的需求。在溝通中,說不定會有意外的發現。

比如,對方在我們沒意識到的情況下,也為了關係付出很多;或者,對方雖然先前沒有察覺到我們的付出,卻能夠在溝通後認真地反思並且做出積極的轉變。

曾經很多情感指南告誡我,不要在感情中丟失自我,因此我也格外在意自己在關係中的自主性和獨立性。

然而,在聽了小A的故事後我發現,在一段穩定的關係中,我們都會成為彼此自我的一部分。過去認為犧牲就是在關係中“輸”了的我,其實是把那個重要的對方,當成了一個僅僅和我利益交換的獨立個體。

如果你也感到關係中的犧牲彷彿是輸掉了一場“利益博弈”,那麼不妨換個角度來看待這些犧牲。

心理學家Van Lange認為,犧牲是相互的,並且能夠與我們對關係的承諾形成一個良性的迴圈:

我們彼此都因為對方的犧牲而更堅定這段關係,而對關係的承諾又增強了我們為關係犧牲的意願;只不過在二人關係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犧牲的意願在增長,犧牲的需要卻在減少。

從這個角度來看,為對方犧牲的意願,不是一種卑微,而是一種積極培育感情的態度。

你可以透過冥想、身心運動、書寫練習等方式,訓練自己的思維模式。

雖然小A初期的“舔狗”行為是我完全無法複製也並不推薦大家嘗試的,但作為她的朋友,我很開心她有運氣遇到了一個同樣愛她的、能夠對她的犧牲做出迴應的另一半。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難免遇到將我們的付出視作理所當然,並且拒絕予以迴應的人。這種行為的本質是對另一半的不尊重——如果遇到了這樣的伴侶,請及時離開。

我雖然希望更多人可以拓寬對卑微感的看法,並嘗試投入關係的整體,但同時也希望大家可以記住,為關係做出努力,絕不是讓你放棄維護自己的全部利益。

2018. 韓劇《金秘書為何那樣 김비서가 왜 그럴까》.

付出犧牲可能是所有關係在成長中不得不經歷的過程,但關係並不應該建立在無盡的犧牲之上。

希望每段親密關係都能達到這樣一個理想狀態:我願意為ta犧牲,不過ta不需要。

4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噁心到公公的兒媳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