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有沒有第三選擇
傳統經濟學認為人是理性的,能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決策。但我們時刻感知到,我們自己的決策都受各種因素影響,很難有最優決策。我們應該放棄做最好決策的念頭,努力尋找最合適的決策。
一、兩種情形中只能選一種的策略
1、第三選擇
非此即彼的時候,如果有對立,或者零和博弈,最好看看有沒有第三選擇。所謂第三選擇是雙方共同找到解決方案,而且這個方案對雙方都有好處。
第三選擇是最明智的選擇,但我們一般情況下,會因為情緒、感情、利益等,寧願魚死網破也不願各得其所。要麼我戰勝你,要麼我敗給你,這種思維很難能有所作為。
再者,你不用第三選擇,可能會有旁人採取第四選擇,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2、二選一也需要引導
在兩種選項中選一個,如果沒有相關知識和能力,也需要有人來引導
019年12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釋出公告,就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定價基準轉換工作作出佈置。2020年3月1日至8月31日,借款人可與銀行平等協商,將貸款利率“換錨”為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或固定利率。
8月12日,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釋出了關於存量浮動利率個人住房貸款定價基準批次轉換為LPR的公告。
這幾家銀行的公告已經明確提示,如果不想批次轉換,還想保持原合同的定價方式,建議在各家銀行規定的時間內,透過手機銀行、網上銀行或者原貸款經辦行等途徑登記。
我們這裡不說利率本身,而是探討有關選擇的話題。五大行實行批次轉換,實際上是採用了預設設定,只要你不明確表示,就將你的房貸利率轉換為貸款市場報價利率。這不是強制,但確實幫你做選擇。我想一般人也就認可了這種做法,沒有人能知道用哪個利率更好,更正確,索性由它去吧。
這種做法的好處是我不強迫你,也不剝奪你的自由選擇權,只是利用人們的特點做個引導,就能幫助人們更好地做出決策,沒有什麼副作用。在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德.塞勒的著作《助推.》中,這個思路叫“助推”
一個表知時間,兩個表有疑問,三個表等於沒表
二、太多選擇等於沒有選擇
如果要求人們在一些相對次要的問題上付出很高的學習成本,佔用相當的大腦頻寬去進行選擇,這其實是損害了人們的利益。
1、選擇悖論和決策疲勞
《巨人的工具》講到一個觀點:自律等於自由。你為獲得真正的自由,就非得給自己設定一些限制。
我們平時所謂的自由,比如說想要什麼就有什麼,想做什麼做什麼。這其實有兩個弊端,不是真正的自由。一個弊端是選擇悖論,你面臨的選項太多,容易挑花眼,根本不知道選什麼好,幸福度反而下降了。還有一個弊端是決策疲勞,有一個理論說我們每一次做決定都會消耗一點意志力,選來選去,什麼都沒幹,就已經身心疲憊。表面上什麼都可以做。實際上什麼做都沒意思也沒意義。這樣的自由就如同 無所事事時打電子遊戲,玩一會之後面對的就是無盡的空虛。
可是如果你是個特別自律的人,每天面對各種限制,有各種固定流程,你每時每刻都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你反而獲得了一種自主的感覺。
2、簡化選擇體系,控制選項數量
心理學研究發現,你決策的理性程度,會受到選項複雜程度的影響。選項並不是越多越好,如果你面對的選項不多,並且這些選項一看就明白,你就會更願意認真分析每個選項,認真考慮選哪個。
如果選項選項又多又複雜,你就會不知道選哪個,最後的結果往往是跟著感覺走,根據直覺做決策,這樣的決策,可能就有合適了。
當面對零和博弈時,不為小利而樹大敵;當面臨多種選擇時,須簡化選項。
多則惑,少則得。當找到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時,應該換個位置,從他人,從事外,看看是不是最合適的選擇。
找到最合適的,放棄最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