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樂是父親的口頭禪,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持久地實踐著。父親今年84歲,堪稱耄耋老人了,可是一點也看不出他老,至今他還保持著挺直的腰桿,頭髮雖然花白了,但他面色紅潤,眼不花耳不聾,並且頭腦清醒,思維縝密,平日飲食起居很有規律,還能幹一些體力活,掃地拖地板煮飯不在話下,每年春節前還看見他劈柴,為我們煮米粽做準備。自母親二十年前去世後,作為獨居老人,他一點也不用兒女擔心和操心,身邊朋友都羨慕我,都說我有福,相比一些人的父母病痛纏身,需要長期在身邊服侍,從而影響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我真是太幸運了。
細心觀察父親的生活軌跡,不難發現,他84歲了還能保持精氣神,靠的就是有個好心態,無論遇到驚濤駭浪還是生活中的各種不快,他都能正確面對。小時候家裡家徒四壁,我們四兄妹靠父母參加生產隊集體勞動掙工分換取生活來源,印象最深就是一家人常常吃不飽穿不暖,因為糧食少,先是一段時間裡天天喝粥,後來改成每逢圩日晚上吃米飯,為了等這餐米飯,最初是三天一個圩期,後來為了響應上級“抓革命,促生產”的號召,改成了七天一個圩期,那就要等七天才能吃上米飯,想吃肉,要等過年過節才有,這種窒迫,現在跟年輕的一代講起,相信不會有多少個相信。就是在這樣極度艱難的時代背景下,父親從來沒有消沉過,而是振作精神,在積極參加生產隊勞動的同時,農閒時就靠自己的手藝做點木工,幫人打傢俱或者鋸木(一種用人力把木頭鋸成板材的活計),掙點小錢補貼家用,一步一步把我們養育長大。他有文化,愛好音樂,當發現我也有這方面的愛好後,他買了支笛子,空閒就教我吹,在那貧窮的年代,每天在家裡發出的笛聲算作窮快樂吧。八十年代初,父親憑著有點文化,被村裡小學聘請為代課教師,後來吸收為民辦老師,那年我在部隊回家探親,晚飯前他笑咪咪的把他在學校的工資單遞給我看,當時的月工資才六十多元,雖然不多,但看得出他也很開心和滿足,因為這不僅是一份工資,更重要的是他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母親常嗔怪他說不就幾十塊錢嘛,有什麼好美的?父親報以微笑,說:知足者常樂。現在生活越來越好,那種過去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面對一些先富起來的人,父親看到了跟別人的差距,但他從不自卑,他常說:現在比以前好多了,我們再努把力,搞好家庭生產,種養一起上,你們長大了,全家擰成一股繩,相信我們的日子也不比別人差。他六十歲時,做了十七年民辦老師的他,由於年齡和政策原因,無法轉為公辦老師,對此他心裡沒有一點疙瘩,而是樂觀地面對,平靜地接受。終於有一天,老天爺眷戀著這個默默無聞的老人,政府沒有忘記他為教育事業做出的貢獻,2009年全區出臺安置原民辦老師生活出路的政策辦法,安排專門經費為這些老民辦補繳了社保費,從此父親就可按月領取養老金了,晚年生活更加有保障,更加有質量,從此,父親每天更加開心,身體也越來越好。
知足常樂,一個簡單的成語,飽含著深刻的生活哲理,多少人想做而做不到,多少人或為名或為利,或被生活中各種煩惱困擾,但我的父親做到了,他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從他的身上,我們感悟出:人生苦短,快樂每一天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