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和朋友聊天時,她談起最近談的一個男朋友,唉聲嘆氣地說覺得和對方不太合適。在我這種直性子看來,這幾乎算不上一個問題,不合適,分手就是了。

但她卻說,她捨不得分手,但原因不是,或者說不完全是還有愛,而是覺得在一起那麼久了,自己付出了愛情,付出了時間,付出了精力,現在就這樣輕飄飄地讓她放手,她做不到。

我說:“你現在放手,損失的只是這一部分付出,但如果強迫自己繼續下去,你會失去更多,對雙方都沒有好處。”

其實不僅僅是戀愛中,生活裡大多數人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下班了公交車怎麼等都不來,很晚了,想打滴滴,但又忍不住想“如果我剛叫到車,公交就來了怎麼辦?”結果過了半個小時,滴滴沒打,公交車也沒來;

入職一家公司,實習期的時候覺得這個公司不太合適,但想想自己很快就要轉正了,現在走太不划算,結果磨磨蹭蹭,彆彆扭扭地在這個崗位上待了一年;

去看一部電影,開場十分鐘覺得這片子其實不太合自己的口味,但錢都給了,最後強忍無聊坐了一個多小時。

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我們總不自覺得沉湎於自己已經付出的那部分裡無法自拔。

中國人好說“來都來了”、“錢都給了”、“婚都結了”,用類似這樣的話語來“洗腦”自己繼續忍受不適繼續強撐下去,繼續消耗自己的付出。

但這樣的付出到最後損失往往是巨大的。

這種現象就是所謂的“沉沒成本”,那些“你付出後卻沒得到相應回報的成本,例如金錢、精力、時間或者情感等”,都能算作沉沒成本。

比如前文裡提到的看了一部自己不喜歡的電影,在不少影片的差評區都能看到類似於“強忍著看完”、“很想走但沒走”、“看了一半就開始玩手機了”等等言論。說明大部分人即使覺得這電影不好看,但依然會坐在那裡把它看完。

這就是不想浪費自己花出去的沉沒成本(即電影票錢),因為我們的潛意識裡認為如果提前走了,那這錢就白花了。

在作出這一決定的時候,我們考慮的不僅是這件事對我們有沒有好處,還要考慮到“我們在這件事上有沒有過投入”。

我們過分執著於“沉沒成本”往往出於兩個方面:一是看過去,覺得自己已經投入這麼多了,現在抽身非常不划算,覺得自己“虧了”,於是會繼續投入;

二是看未來,萬一在未來這有高回報呢?在付出成本的過程中不斷暗示自己,以後萬一有用的話,現在自己放棄,那麼之前的努力就都白費了。

其實擺脫“沉沒成本”的方法,就是轉變思想,用“斷舍離”和“止損思維”來擺脫它。

很多東西,哪怕你現在用得很少,甚至不用了,但你就是捨不得丟掉它。因為在這些東西上,你都付出過時間、付出過精力、付出金錢換回來的。

你不丟,是因為不想顧自己曾經的付出,所以,即使沒用了,你也想要留著。

但事實上,一個東西它自身的價值其實是人來賦予的,而評判它自身價值是“高”還是“低”的,正是要看人“需不需要”。

“是否需要”應該成為是否丟棄的最大參考因素,而不是看我們曾經有哪些付出,用這樣斷舍離的思維,可以有效擺脫沉沒成本,尤其是面對花費在“物質”上的沉沒成本時,是非常有效的。

至於另一種“止損思維”,則是根據炒股延伸而來。眾所周知,普通人想要透過炒股賺大錢是很困難的,因為“多賺錢”的法子幾乎無跡可尋,但是“少虧錢”還是相對比價容易的,只要及時“止損”就好了。

炒股的投入可以說涵蓋了幾乎所有常見的沉沒成本因素(比如典型的時間、金錢、精力三板斧)。

但事實上,很多人都缺少“止損思維”,“賭徒”心理促使他們總是把未來往好的方面想,想著現在虧錢挺一挺就過去了,萬一以後掙錢了呢?但這樣的下場往往是越虧越多,最後想收手時已經是深陷泥潭。

“止損”,大白話說就是“割肉”,以往常被用在投資領域,是指“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而產生的一種保護行為”。

當然現在這種保護行為早就不只被運用於投資行業,還是被人們有意無意地運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止損思維”能讓我們及時停止當前的行為,以免後面產生更大的損失。

這其中,我們還可以給自己設定一個“止損線”,一旦過了那個線就不要猶豫,立刻行動。

比如猶豫要不要打滴滴時,給自己設定止損線,最後再等十分鐘,路過公交還不來,立刻就打車;

比如開場發現電影不符合自己預期時,給自己設定止損線,如果十分鐘後還是覺得不好看,立刻走人;

比如實習期裡發現這個崗位可能不適合自己,給自己設定止損線,比如再幹一個月,如果還不能適應,就另謀出路。

“止損思維”其實就是在我們的腦海中拉一條紅線,無論我們前期做了多少,只要一觸到這條紅線就要立刻做出改變。

“沉沒成本”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起擺脫,我們似乎更應該先意識到它的存在,只有發現了它,我們才能根據具體的方法來解決它。

始終記住“沉沒成本”帶不來任何價值,反而會給我們之後的生活帶來不好的影響。人生苦短,希望大家都能把時間“浪費”在有意義的、至少也是能給自己帶來快樂的事情上。

7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不能忽視的“五大人性真相”,瞭解透徹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