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認知是我們每個人一生都要學習的內容,大多數人成年以後都會有清晰的自我認知,但是成年以前,自我認知對於“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選擇和什麼樣的人交往”都會產生影響。
所謂自我認知,是能夠客觀認識和評價自己的能力水平。是決定人生成功和幸福的前提。說到底就是智慧。聰明的人對自己有著合理的認知。
朗費羅說過:“別人借我們過去所做的事來判斷我們,然而,我們判斷自己,缺失平將來能做什麼事。”
曾經有過面向1000名工程師的調查顯示,有超過30%的人認為自己的能力水平出於行業的前5%,顯然這不符合數字規律。他們大部分人對自己並沒有正確的認知。心理學上有一種叫“優於平均”效應,也就是大家都覺得自己比平均水平高。這就是缺少自我意識的一種表現,也叫認知盲點。
我們的判斷並不是理性的,人們通常在進行自我評價時,很可能不是看當前自己的真實表現,而是看自己的總體信念和潛力。也就是說,人們的判斷會被“我認為”“我相信”等句式影響。如果你讓一個人評價一下自己的數學能力,要是他深信自己是個數學天才,那麼他的評價標準基本上就是自己這個信念,而不是平時在數學上的表現。
歐里希提到,越是專業知識豐富的人,越是容易受到知識盲點的影響,對自己的技術和天賦過於自信,會影響我們的認知。
自我崇拜也是能造成缺乏自我意識的原因,就是我們很難擺脫自我崇拜。我們花很多時間打造自己在社交網路上的形象,讓別人相信我們過得好,很成功、很幸福。這其實就是一種自我膨脹、自我崇拜的表現。這就是心理學裡講的自戀,自戀是人的本能之一。
如何培養自我認知能力,我們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問自己為什麼管不住嘴,多吃了一塊蛋糕;問自己為什麼擺脫不了消耗自己的親密關係,等等。這時候我們關注的是自己的恐懼、缺點和不安全感。表面上看是在反省,但其實是陷入了反芻思維的陷阱。
所以避免反芻思維很重要,不要一直問為什麼,而要問自己想要什麼。否則我們看到的還是自己的侷限。要是改成問“什麼”,能幫我們看到自己的潛力。
別人的看法也很重要,因為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更加客觀,視角也更加豐富,更加完整。如果想了解別人如何看待自己,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提問。但是,你問了,別人不一定好好回答。礙於情面,人們通常不會主動說真話,那麼如何去挖掘別人對你的真實想法呢?這就需要能坦誠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心存善意,不是要攻擊你,而是真心地希望你成功的人來評價你。
所以,在忙碌之中不要忘了與自己深入交流一下,感受真正的自我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