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是一個猶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一家都被關進了奧斯威辛集中營,父母、妻子、哥哥幾人都死於毒氣室,只剩下他和妹妹倖存人世。
在獄中,弗蘭克爾一直在苦苦追尋絕處再生的意義。弗蘭克爾二戰期間被抓到奧斯維辛集中營,在那兒經歷了一般人無法體會的苦難,最終他能夠活下來,是完全是依靠他心中堅定地要尋找自己生命的信念。
尼采曾說過:"那些沒有打敗你的,會讓你更強!"
弗蘭克爾的一生都對生命充滿著熱情,67歲開始學習駕駛飛機,並在幾個月後拿到駕照。80歲時,他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就是因為對生命強烈的渴望。
在集中營裡,每天都上演著一場為了每天的麵包、為了生活、為了朋友的鬥爭。
苦難的日子已經成為歷史,而歷史不應該被人忘記。
我最近在讀《希特勒最後的陰謀》,139名名囚被囚禁的日子裡,在被釋放前,布拉埃斯湖旅館中,他們的晚餐分量已經足夠,他們也已經吃飽,可是晚餐結束後,還是有許多名囚將食物偷偷地帶回臥室。
他們的"囚犯思維方式"已經根深蒂固地深刻在腦海中,即使已經吃飽,為了以後的日子不捱餓,他們還是要藏起來一些食物,即使食物已經不缺乏,即使他們已經吃飽,但是這些思維還是改變不了,由此我們也可以想象到,長期的集中營生活給他們帶來了多麼大的影響。
《希特勒最後的陰謀》記錄了139名名囚被釋放前的日子,被轉移的過程中,時時刻刻面臨死亡,這些名囚陣容驚人,有將軍、政治家、空軍、特工、學者……
他們面臨一次次轉移,而每一次的轉移就是一次鬥爭。
在集中營他們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活下去,他們沒有時間考慮其他問題。
弗蘭克爾的一位朋友說:
"如果有可能,每天刮臉,不論要用鋒利的玻璃還是最後一塊麵包換來的刮臉工具。只有如此,你才能看起來更年輕,而且刮臉還會使你臉色紅潤。想活下來,唯一的辦法是,看上去能幹活。如果你腳後跟起了個水泡,走路瘸了,第二天就會被送進毒氣室。刮臉,挺直腰板站立,精神抖擻地幹活,你就不用怕毒氣。"
當然,《希特勒最後的陰謀》中的這些名囚不需要幹活,但是他們時時刻刻面臨死亡的威脅,生命隨時會終止。
此時他們對生命的渴望已經超越了一切。彼得·丘吉爾在在牢房中和其他名囚攀談時,總是告訴同伴"樂觀一點,過不了幾天盟軍就來了。"正是這樣和同伴們的互相鼓勵,他們終於等來了被釋放的那一天。
事實證明:那些抱著積極樂觀心態的名囚們,在被釋放後,很多人的壽命都很長,"瘋狂傑克"丘吉爾活到了89歲;天主教政治活動家約瑟夫·諸司活到了86歲;亞歷山大·馮·施道芬貝格活到了91歲;還有書中對此出現的主角佩恩·貝斯特,在獄中已經骨瘦如柴,從被釋放後活到了93歲……
面對困難,積極樂觀的精神都能讓人多一分鎮定和從容,只要堅信所有不好的都會過去,就會渾身充滿了力量 。
希特勒是一個對祖國和家人沒有感情的人,這和他從小生活的環境是分不開的,年少時經常搬家,沒有朋友可以長久地連結,可以說知心話,可能也是他後來冷酷無情的一個原因吧。
有人說"希特勒的生命中缺乏價值與重量,除了政治和政治熱情之外,他的生活一無所有。"
仔細想一想,其實說的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