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抖音上看一條譴責女兒留學不歸的新聞,白髮蒼蒼的老人早年為了女兒有更好地前程送她出國留學,結果女兒八年未歸,傷透心的老人立遺囑把財產留給幫助他的人。當初送她留學有多開心,現在喚她不回就有多傷心。留學有風險,送子女出國還須三思謹慎!
巧合的是,我身邊也有這樣活生生的例子,同樣的出國留學一去不回,不同的是國內的父母與國外的子女既互相埋怨又互相牽掛,觀念已不同,但親情尚在。
故事的主人翁是我的高中男同學和他的父母,男同學早年應父母安排留學國外,學成後在國外工作生活,多年不歸。已年過三十四五,漸入中年仍未婚,有一個同居多年的女友,兩人也並沒有結婚生子的計劃。國內空巢的父母日漸年邁,這兩年頻頻催婚、催生、催回國,男同學一開始還耐心做父母思想工作,希望老人能去國外一起生活,並希望老人能理解和支援他的選擇。但這不婚不生子的觀念父母是無論如何接受不了,堅持讓男同學趕緊回國。後來男同學可能被催煩了,乾脆電話也不接了,只按時匯錢給父母,並不時拍些他在國外生活和工作的照片和影片傳回來,以免父母擔心,瞭解父母的情況也是透過向國內的親友打聽。
倆老人感嘆道:當初送兒子出國是想兒子有出息,沒想到兒子出息了也就意味著要失去這個兒子了。早知今日,還不如當初就讓他做個平平庸庸的普通人守在父母身邊。
古語有云: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千百年來,但凡為人父母者,大都期盼孩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千辛萬苦也要為孩子的將來積累財富、知識、技能和人脈,為的就是有一天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成為人中龍鳳。這是為人父母者對子女的教育方向,也是父母為子女計深遠的美好夙願。
但是反過來想一想,父母為何要為子女計深遠?僅僅是因為父母對子女的愛?還是因為對自己終其一生只是個平凡的人而心有不甘,所以把自己未能完成的期望加之在子女身上,希望子女替自己成為不平凡的人,過上自己未能過的人生呢?但不管是哪一種,我始終相信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是希望子女過得比自己好。
但為人父母者該怎樣為子女計深遠?當孩子長大,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他是否願意繼續按照父母的安排完成他們的期待呢?世上的路有千萬條,孩子是否喜歡父母給指的那一條呢?為子女計深遠的時候,父母是否想過子女適合過什麼樣的人生?子女的人生路怎樣走才是真的幸福快樂?父母所認為的“好”是否就是子女心中的“好”?為子女計深遠,就要為子女謀個好前程,子女的“好前程”就是父母心中的好。
“養兒防老”是中國的傳統觀念, 在傳統思想裡,父母養育子女,本身就是大恩大德,子女理所應當知恩圖報反哺父母。“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在,不遠遊”,這些人人皆知的聖人訓和古詩詞一直教導我們要孝敬父母,弘揚孝道。毫無疑問,“孝”也是父母心中的好,是父母要求子女做到的“好”。
五千年來,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孝也是道德枷鎖。身為子女,如果在“孝”這件事上沒有做到世人認定的標準,無論他想法如何,就要先因為這個 " 大不逆 " 的想法被貼上一堆 " 不孝 "、" 白眼狼 "、" 不知感恩 " 的標籤。同樣地,我的這位男同學也成了親友口中的“不孝子”,成為了周圍人教育子女的反面教材。
可是當初把他推出去的是誰呢?是他父母親手把他送出去的呀!是他父母苦口婆心勸他出國深造的啊!他在國外取得成就的時候,也曾是親友四鄰教育孩子的榜樣,是人們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啊!當初他害怕一個人去到完全陌生的國度,他想在國內發展想留在父母親人身邊,被父母罵沒志向不成器,他們給他描繪了一幅在國外學習和發展的美好藍圖,告訴他不能像父母一樣終其一生只是個平凡的人,過著平凡寡淡的生活無異於白活一世。他揹負著父母的期望不情願地去了,也按照父母設定的路線努力地成為了一個優秀的不平凡的人,只是他長久地在國外學習、工作和生活,已經習慣了國外的模式,他不想再回來重新適應了。他希望父母隨他去國外養老,但父母以年邁不適宜四處挪動為由拒絕了,堅持要求他回國。
父母以“樹高千尺,葉落歸根”來勸誡他,要求他回國結婚、生子、履行贍養義務,這是國人都要走的路。這個男同學稱面對父母,自己很累也很愧疚,他覺得自己就像一個風箏,親情就是握在父母手中的那根線。當天氣好的時候,父母想放風箏了,就把他拿出去放飛,不管風箏想不想飛,當父母想回的時候就收起風箏的線,同樣不管風箏想不想回。當他看到了天空的美,他終於知道了天空才是風箏應該呆的地方,他不想回了,想拉著父母一起飛,卻發現父母拼命將他往回拽。他決定留在天空,所以只能掙斷了風箏線,飄向他想去的遠方,把父母的埋怨拋在了身後。他不想做“不孝子”,但也不想為了孝道放棄自己想要的人生。
在這段父母與子女的旅程中,父母的的確確為子女計了深遠,子女也如了父母的願成為了不平凡的人,只是他不平凡了,卻也不在父母身邊了。當初苦口婆心送他走是為之計深遠,如今埋怨他不回是因養兒防老。是父母之錯,還是子女不孝?
無意譴責誰,只是感慨父母子女雙方 " 博弈 " 的過程中,子女一方其實是非常被動的,是一直被親情和孝道的枷鎖束縛著的。他們不能選擇父母,也不能選擇出生環境,自立之前只能被動接受父母的安排,顫顫悠悠站穩腳跟之後,才能夠追逐屬於自己的天空。一邊是子女的人生,一邊是父母的呼喚,兩難全的時候該如何選擇?
為人父母和為人子女都是一場修行,希望為人父母者,從 " 心 " 出發,真正為孩子計深遠,為人子女者亦該飲水要思源,及時行孝,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時抱憾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