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打理老房子,走到小區門口,門衛阿姨就跟我說:“4樓的王婆婆前幾天去世了。可憐啊,走的時候兒女都不在身邊。”
我聽著有些心酸。這棟老房子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修建的,裡面居住的大多是老年人。這已經不是一次聽到老人獨自在家中去世的訊息。其實,他們都有兒女,只是兒女長大成家後就出去住了。
我不禁想起那個被三個兒子送進敬老院的餘婆婆。
1在一處大山裡,一座鄉村敬老院隱匿其中,冬日裡落日餘暉灑滿敬老院,天邊的雲霞瑰麗而神聖,院子裡,老人們坐在藤椅上靜靜地享受著這一天太陽最後的餘熱。
這裡老人不多,就十來位,年齡大多在八十歲以上,秋冬時節,天氣好時,老人們就被工作人員攙扶到院子裡曬太陽。
90歲的餘婆婆,腿腳已然不便,總是沉默寡言,夕陽的餘暉照在她臉上,泛黃的面孔留下歷史的老年斑,如同隨風飄零的枯葉寫滿了無奈。她可是七個孩子的母親,還曾為生了三個兒子而自豪啊。
六七十年前,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還挺嚴重,女人生了兒子便有無上的榮光。
餘婆婆還不到20歲就嫁給了鄰村李家的兒子,第二年便生了個女娃,婆家不滿意,第三又生了一個,還是女娃。
“咱家不能斷後啊,你爭爭氣,明年一定得生個男娃。不然……”餘婆婆老公說。
那時候,生不出兒子的女人會遭人嫌棄,餘婆婆自然是知道。第四年,餘婆婆肚子果然爭氣,生了個男娃。一家人高興壞了。
後來,陸續又生了兩男兩女。餘婆婆在婆家的地位也高了,說話也硬氣,逢人就愛說:“我肚子爭氣,生了三個兒子。”
2餘婆婆和丈夫起早貪黑終於將七個兒女養大,陸續成家,女兒出嫁倒是可以得一筆不多的彩禮,可兒子結婚就為難了。
大兒子結婚,得蓋房子。老兩口砍樹、打石頭、燒磚……花一年才把房子建起來。
二兒子結婚的時候,時代不一樣了,光蓋房子不行,還得有“三轉一響”也就是縫紉機、腳踏車、手錶、收音機。老兩口用三女兒出嫁得的彩禮買了縫紉機和手錶,腳踏車、收音機實在沒錢買了。二媳婦死活不幹,不買齊了就不結婚。後來,村幹部來調解,並立了字據說,結婚後一有錢就把腳踏車和收音機補上,這才同意結婚。
三兒子結婚時代更不一樣了,冰箱、洗衣機、電視都得有。老兩口只有照辦,可大媳婦、二媳婦不高興了,也吵著要。
大媳婦說:“我也不要多,就給個電視。”
二媳婦說:“我家要個洗衣機。”
哪裡來那麼多錢啊,四處借也湊不齊。好在三媳婦好說話,說只要個電視就夠了,大媳婦、二媳婦也不好再要。
以為三個兒子結了婚,老兩口可以輕鬆下來享享福了,哪曉得趕上了改革開放,村裡的年輕人都往外跑,三個兒子、兒媳也要出去打工。可孩子怎麼辦?莊稼怎麼辦?孩子都往老人家裡送,地裡的莊稼都喊老人種。
自己的兒子、孫子得管啊。七八個孩子,最小的才兩歲,還有十幾畝地,老兩口天天風裡去雨裡來,熬到過年,兒子們回家看著糧食裝滿了,孩子長得壯壯的,過完年又走了。
過了幾年,兒子們在外打工賺了些錢,老大、老二要回來蓋房,因為之前的房子小,地基不夠,兄弟倆一合計把爹媽的老房子拆了一家佔一半,修了新房,爹媽就一家住一年。三兒子年輕、頭腦靈活,賺得也多些,乾脆不回家修了,在縣城買了120平米的套房。
3過了些年,餘婆婆的老伴生病去世了。老伴在世的時候,老兩口住大兒子家就幫大兒子幹活,住二兒子家就幫二兒子幹活。老伴去世了,已經年近八十的餘婆婆也沒力氣幫兒子幹活了。
剛開始兒子們還心疼餘婆婆,時間久了,媳婦們開始嫌棄她。
住大兒子家,大媳婦說:“老年人跟孫娃們在一個盤子裡夾菜不衛生。”吃飯的時候,就夾些菜在碗裡讓餘婆婆單獨吃。
住二兒子家,二媳婦說:“飲食習慣不一樣,餘婆婆要吃燉的,我們喜歡吃炒的。吃飯都吃不到一起。”
餘婆婆心裡苦,只有女兒們回來的時候跟她們說說。女兒們難免要跟兩個兄弟吵一架。吵了,媳婦們又要怪餘婆婆在女兒面前說是非。時間一久,幾個兒女之間都鬧出了矛盾。
後來,三個兒子誰都不願意餘婆婆住自己家。老大說,他結婚的時候什麼都沒有,父母顧了老二。老二說,老三最有錢,父母最疼么兒,理應住老三家。老三說,他家120平的房子已經住了五口人,沒有多的房間,再說父母的老房子都是老大老二佔了的。兄弟三個,都在說自家的難處、父母的不公,都不願意給這個八十多歲的老母親一碗飯吃、一張床睡。
實在沒辦法,三兄弟商量乾脆將餘婆婆送進鎮上敬老院,費用三兄弟平攤,於是老人被送進了敬老院。
曾經讓她自豪的的兒子,為何最終將自己送進了敬老院?也許餘婆婆一直在想這個問題。在夕陽的餘暉中,她靜靜地坐著,兩隻深陷的眼睛,一動不動,寂靜地讓人害怕。
餘婆婆辛勞一輩子,最後被兒女送進了敬老院,某一天,她走的時候是否也如老房子裡的老人一樣,連兒女的面都見不上?
以前,家族觀念強,一大家人同吃同住,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情況很普遍。現在,很多人認為兩代人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不一樣,住在一起容易產生矛盾索性分開住,矛盾也就避免了。但細細觀察不難發現,矛盾少了的同時,親人之間的那種情感也慢慢變得淡薄了,尤其是孤寡老人晚年生活格外淒涼。
撈姐認為,兒孫繞膝共享天倫才是大多數老人想要的幸福晚年。我們當兒女的,還是應當儘量陪伴在老人身邊,如果因為種種原因不能住在一起,也要常回去看看,多一些問候和關心,多一些慰藉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