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如果我們事先知道自己的房子在不久之後會坍塌為一片瓦礫,而我們對此卻無能為力,我們還會費心研究室內的裝修、精心挑選室內的傢俱並把灶具擦得一塵不染嗎?當然不會,沒有人會將精力與錢財耗費在一間將要倒塌的房屋之上。

然而,我們每個人都面臨著與此類似的境況,只不過將要坍塌的並不是房屋,而是我們的生命。人終有一死,這是我們無法迴避的問題,更無力去改變。有趣的是,一方面我們要面對無法逃避的死亡,另一方面我們又要認真地生活下去,這似乎有些太不合邏輯。隨著年齡的增長,或早或晚,我們每個人都會意識到那不可避免的死亡。我還清楚的記得,自己對死亡的覺醒來自於一個十歲的傍晚。我獨坐客廳等待晚飯,電視里正在播放一個槍戰節目,是電影還是電視劇,已經記不清了。

在電視中,很多人倒在了槍口之下,這激起了我對生與死的思考,我暗自慶幸自己生活在了一個和平的國家,不會像電視中的人物一樣隨隨便便倒在槍口之下,幾乎是與此同時,我忽然意識到自己雖然不會倒在槍口之下,但生命同樣也會終結,我會長大、衰老,直至死亡,而死亡就代表著無休無止的無知無覺。

這種對死亡的覺醒令我陷入了深深的恐懼之中,我沒有對任何人說,但卻食不甘味、睡不安眠。從邏輯上講,這種狀態應該會一直持續下去,因為死亡的威脅會一直存在。然而實際上我對“終有一死”的恐懼只持續了一週左右的時間,雖然在此後的成長過程中又有數次陷入到這種恐懼之中,但每一次都只持續了一週左右,並沒有深陷其中而無法自拔,更沒有因此而無法認真生活下去。

相信很多人都有著與我類似的經歷,因為對死亡的覺醒和恐懼是每個人成長過程必不可少的一環。

每個人都會經歷這一過程,但卻沒有任何人因此而喪失了繼續生活下去的勇氣,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就在我們的大腦之中。在邏輯上,只要我們一直記著並擔心“人終有一死”,那麼便不可能認真生活下去,那麼整個人類族群也就只能走向滅亡。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大腦提供了一種保護機制,這種保護機制就是把死亡歸為一種只會降臨在別人身上的事件,也就是拒絕將死亡與自己相關聯,以此來擺脫對死亡的恐懼。沒錯,在理智上,我們無可否認死亡將會降臨在自己的身上,但是在潛意識之中我們卻在迴避這一問題。

來自以色列巴爾伊蘭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了與此相關的研究,他們透過對實驗者的大腦活動進行監測來了解大腦是如何對待死亡的。

研究人員徵集了大量的志願者參與實驗,實驗並不複雜,研究人員用一塊電子螢幕來隨機播放一些面孔與文字,而這些文字大多與死亡相關,比如“葬禮”或“埋葬”等等,要知道,凡是與死亡相關的資訊都能夠給人帶來或多或少的刺激,並促使大腦發出驚訝的訊號。

當志願者們看到螢幕上出現的面孔被配上與死亡相關的文字時,大腦如期出現了驚訝的訊號。但當自己的面孔出現在螢幕之上並被配上與死亡相關的文字時,大腦幾乎沒有任何反應。因為大腦關閉了預測系統,它拒絕將死亡與自己聯絡在一起進行思考。大腦認為死亡只和他人有關,以此來進行自我保護。

大腦對於死亡的保護在現代社會尤其明顯,因為現代人對於死亡的恐懼比以往更大,原因就在於人們對於死亡變得越來越陌生了。

一切的恐懼皆源於未知,在以往,人們無可避免地要面對周圍人的死亡,這會引發我們對死亡的思考,嘗試去了解並認知死亡,但在現代社會,我們幾乎不會見到身邊有人死去,因為所有的瀕死者都在醫院之中,醫院成為了隔絕生與死的壁壘,在醫院之外,死亡幾乎是不存在的,所以除非是我們的至親,否則我們很難直接看到死亡,這就使死亡對我們而言變得更加神秘,而這種神秘會加重恐懼,所以我們需要大腦特有的機制來對我們進行保護,以免我們陷於“人終有一死”的恐懼之中而無法自拔,若是如此,我們便無法好好生活下去了。

5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想要面子,先突出你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