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知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老師,在《為何愛會傷人》一書中說道:“假若我們執著地認為,幸福就在於找對一個人,那麼可能我們終生都找不到自己的答案。”

因為在他看來,幸福在於內心的和諧,外部世界都是我們自己內心的展現。

也就是說,幸福的答案,在我們自己身上。

那麼,我們該怎樣透過伴侶,以及這段親密關係,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呢?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

1.潛意識的驅動,讓每一個生命都在渴望圓滿

武志紅老師認為,每一個生命都在渴望圓滿,這是我們潛意識裡的深層需求。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在擇偶時,會被和自己不同的人吸引,因為他們想擁有對方身上自己沒有的品質。

比如,性格內向的人,會渴望結識性格開朗的人,因為他們渴望自己的性格變得活潑一點兒,所以這種互補型的伴侶比較多。

但是,彼此的差異,既是相愛的基點,也是彼此衝突的基點。

還是前面說到的例子,性格內向的人選擇和性格開朗的人在一起,剛開始的時候,彼此欣賞,生活快樂,但隨著時間的拉長,性格內向的人,會覺得性格外向的人過於張揚,感覺沒有之前那麼吸引自己了,有時甚至覺得對方並不是真的適合自己,於是試圖改變對方,讓對方變得穩重些。

這是很多伴侶會經歷的過程——因不同而被吸引,再因不同而相互改造,而這就是感情出現問題的時候,因為期待對方改變,就是在表明,“你不夠好,且我不能接受”。

可見,當我們在期待生命圓滿的時候,也會因為彼此的不同而產生矛盾。

2.愛情出現問題,源於我們對自己邏輯的執著

前面說了,我們在戀愛時,會傾向於選擇和自己不同的人,以滿足自己生命圓滿的需求,但這樣的選擇還會出現問題,原因是我們在意識層面會對自己的邏輯很執著。

也就是說,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會形成一些自認為“好我”的品質,因為這些品質可以讓自己更好地被人接納。

而這就形成一個一對矛盾:

意識上對自己認為的“好我”品質太執著;

潛意識上又渴望擁有“壞我”那部分品種,想活出不一樣的自己。

其實,並沒有絕對的“好我”和“壞我”,性格內向和外向也無所謂好壞。

這時,我們就看到了,戀愛就是我們的一個功課——學習和接納那些和自己不一樣的人,並在一定程度上學到其品質。

只是很多人不去做這個功課,感情出現問題就去換人,殊不知,如果不能接納“人是不同的”這個觀念,感情會一直出現問題。

也就是說,只有我們內心和諧,看到每個生命的有限性,不再執著於自己的邏輯,才會在學習和接納中,找到幸福。

3.每一次緣分,都是一個功課

知名親密專家克里斯多福·孟在《親密關係》一書中強調,伴侶是一面鏡子,可以照出我們自己身上的問題。

這一說法,和武志紅老師強調的“每一次緣分,都是一個功課”,其觀念是一致的,都是透過伴侶、以及這段親密關係來認識自己。

其一,透過伴侶,可以讓我們學到不同的品質。

前面說了,很多伴侶是互補型的,這本身就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因為伴侶身上有自己沒有的品質。

比如,內向的人,想變得開朗些,就可以從伴侶的言談舉止、為人處事中學習一些;外向的人,如果想變得穩重些,也可以透過伴侶性格上的謹小慎微,學到一些穩重和謹慎。

其實,透過伴侶來拓展自我,學習更多的品質,就是我們走進親密關係的目的之一。

其二,透過這段親密關係,提升認識自己的能力。

伴侶是一面鏡子,可以照出自己的問題,而這個發現問題的過程就是認識自己的過程。

比如,自己是善解人意的人,找到一個願意接受自己善意的人,但過了一段時間,我們發現,自己的付出並沒有得到回報,因為對方完全是一個索取者,於是選擇分開,且又找到與其性格相反的人,即特別願意為自己付出的人,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對方的付出也讓自己有壓力,因為對方不僅對自己付出,對家人也是如此,這種越界的付出,影響了彼此的感情。

從中我們看到,如果自己是一個善解人意,願意付出的人,無論找到一個索取者,還是付出者,都很難長久,因為問題在我們自己身上。

合適的伴侶應該是付出和索取平衡的人,但這樣的人或許又無法吸引自己,所以接下來我們要做的是改變自己,讓自己的善解人意有個度,即不要做一個過度付出者,而這就是在認識自己。

其三,學會愛這門功課,才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精神分析學家埃利希·弗洛姆說,愛是一種能力,可以透過學習提升的一種能力。

維繫好一段親密關係,就是要我們放下自己邏輯的執著,向伴侶學習,這樣才能提升愛的能力,同時,透過這段親密關係,讓我們重新回顧自己的過往經歷,然後在這樣的回顧中有所收穫(理清自己的內在關係,看到自己的問題等等),進而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因為每一次緣分,都是我們成長的功課。

本文完

8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妯娌生二胎,我和丈夫去看望,我從廁所出來結束了十年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