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只有我們有勇氣放下過去,才能有涅盤重生的希望。

昨天,跟一個好朋友閒聊,他告訴我,他和女朋友在一起很久了,他發現他的女朋友,不適合他的未來,對他老是抱怨。

我問他,那為什麼不分手呢?

他回答說:“我不能放棄她,原因不是因為愛,而是因為我覺得,我和她在一起很久了,有了家庭的感情,我從來都沒有為一個人做過這麼多,我給了她一切。”

我說:“正是因為你花了很多時間在你的愛情上,所以你的愛情才會如此重要。”

但事實上,愛情有很多,你不願意放棄的其實是你自己。

守著一堆亂七八糟的東西,耗力,耗神,沒有勇氣,及時止損,愛情明明已碎一地,仍然不願分手,寧願讓痛苦繼續發酵,也不願轉身離去。

我們總是喜歡記住付出,例如:來都來了,錢都付了,婚都結了,然後不斷地讓自己為一些東西堅持,沉迷於過去,繼續付出,最後卻不知道賠了夫人,又折兵。

這種現象在經濟學中,被定義為為“沉沒成本”,是指那些付出了無法挽回的成本,如金錢、時間、精力、情感等。

沉沒成本

什麼是沉沒成本

如果你花50元買一張電影票,已經看了半個小時,但是電影不符合你的口味,你是會繼續看呢?還是會站起來走呢?

我想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繼續看,即使在電影院玩手機或者遊戲,也會把電影全部看完。如果你選擇走出電影院,那50元就白白浪費了。

那沉沒成本是什麼呢?

網際網路上的解釋是,它指的是已經發生的、現在或將來任何決定都不能改變的成本。

在經濟學和企業決策系統的過程中,“沉沒成本”的概念經常被用來指已經支付,但無法收回的成本,“沉沒成本”常被用來與“可變成本”進行比較。可變成本是可以改變的,但是“沉沒成本”是不能改變的。

我們來看看這兩條路線在思維上的差異,做一件事還是不做一件事,人們通常有兩種選擇:

第一種是看過去:

過去自己或別人,積累、演繹、核算之後,我們覺得自己投入了那麼多錢,所以應該繼續做下去,然後繼續投入人力、財力、物力去完成。

第二種是看未來:

當我們做某事時,除了比較過去,有些人的思維是看未來的發展趨勢。覺得未來有很大的機會,結果,在做的過程中,發現前景並不好。但是當想起來,堅持了那麼久,中途放棄了,那麼以前的努力就打水漂啦。

如果不放棄,就需繼續投入時間、精力和物力,最終堅持完成,如果中途放棄,那麼在做的過程中,所損失的財力和物力就被視為“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

例1:

在“試試看”場景中

假設你是一家服裝店的老闆。顧客在買衣服時,只是喜歡試穿,這對於你來說,“沉沒成本”太大了。如果此時你對顧客很生氣,很明顯消費者會走掉,直接後果就是不購買。

在仔細考慮了“試試看”之後,剛才投入了精力和時間,還是繼續吧,給顧客再選兩件,也許他再試試,就不會再有麻煩了,最後他可能直接買了。

也就是說,如果覺得已經投入了,那就可以繼續投入,也許可以改變最終的結果。

例2:

從未來的角度看:

你要去奶奶家,奶奶卻住在農村。如果你去,可能要花費一定的時間,途中大約需要五天。走到一半時,你媳婦打電話給你,讓你回去做另一件事,這時會覺得,如果不去外婆家,可是行程已經達到一半了,如果媳婦方面的事情也不是太緊急,那你最好去奶奶家,媳婦方面的事情回來再去做。

如果不去姥姥家,回去給媳婦做事,中間浪費的“時間”就會變成“沉沒成本”,沉沒成本的本質不是“好與壞”。

另外,有針對性地為另一方製造沉沒成本,有利於交易的實現。此外,如果克服了沉沒成本的心理偏見,就能做出理性的商業判斷。

商業交易

沉沒成本中的“固定與可變”

如果我們作為投資者,花15萬元買一輛大眾汽車,付款後的15萬元就是支付的沉沒成本,我們只享受車的所有權,卻沒有了15萬元的支配權。

當然,一段時間後,我們可以在二手市場上把大眾汽車賣了,但售價肯定低於“買”價。那麼買賣之間的差額就變成了“沉沒成本”,購車時間越長,賣價越低,沉沒成本越高。

由此可見,沉沒成本可以是固定成本,也可以是可變成本。

沉沒成本在投資理財中的作用:

沉沒成本在經濟活動中,是比較容易被投資者所感知的,很多人會因為已經付出過的成本就堅持一項投資,而忽略了投資本身是否對自己有利。

比如說,花了50萬元買了一間店鋪,但店鋪位置不佳,一直不能出租,每個月還需要繳納物業費,我們決定將店鋪以48萬賣出去。

如果考慮沉沒成本,很多人會認為是虧損的,不應該被賣掉,然而如果從機會成本角度去考慮的話,我們可以拿著賣店鋪的48萬元參與其他利潤更高的專案去做投資。

沉沒成本也會影響我們做決策:

按照正常的慣例,在做每一個決策的時候,不僅僅會對當下的情況去做綜合考慮,還會看過去是不是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如果過去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那麼在做選擇的時候,這些投入就會成為干擾的因素。

為什麼我們不願意放棄,自己讀了一半的書,看了一半的電影,因為當中已經投入了很多的時間,和看電影花費的金錢成本。

“沉沒成本”本質不應該屬於成本,成本的定義是:放棄了最大的代價,而放棄“沉沒成本”並沒有產生代價,只是失去了代價而已。

比如,放棄了不喜歡的電影,沒有產生代價吧,放棄了不喜歡的書,不喜歡的音樂,是不是也沒有產生代價,只是浪費了時間的投入。

本質上它不屬於成本範圍”,所以就不能對決策產生影響。如果在做決策的時候去考慮“沉沒”的成本,則可能從主觀角度,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如果從投資角度,將資金的產出比,和行業的發展趨勢,以及目前的現狀分析好,在做決策時,才是最好的判斷,而不只是侷限於思考“以前”。

沉沒成本

過度依賴“沉沒成本”

如果已經意識到了“沉沒成本”,在給我們決策當中帶來的影響,那麼我們需要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合理化的避開“沉沒成本”對我們的影響。

W先生一直喜歡炒股:

W先生是我的一個老同事,他對炒股特別感興趣,下班一起坐地鐵,他能聊一路,儘管我不是太專業,但是還是願意聽他分享

他自己沒有物件,存了一些錢,去年過年前,聽說他報了一個培訓班,將自己野路子的炒股經驗又提高了一個高度。從培訓班出來以後,整得我們整個部門,都知道他在炒股了,並且帶著我們一起玩,他的判斷決策,有80%的準確率,逢人就會聊,哪支股會賺。

我在背後一直琢磨,他是怎麼判斷的,為什麼就那麼準,經過和他的對話溝通,原來他是透過自己的第一性原理,做完的一個決策後,潛意識裡試圖透過各種方法去模擬得出的結論。

也就意味著,現在他做的每一個決策,都是依賴於以前成功的“沉沒成本”當中找出來的規律,其實這是非常可怕的。好景不長,年前回家過年得到一個訊息,W先生順風順水後,判斷終於出現了失誤,幾個朋友跟著他買的股票一下子跌了,結果每人賠了幾千塊。

同學父親買房的故事:

去年回家時,我遇到了一個初中同學和我一樣,是一個農村家庭的土生土長的孩子。因為年紀大了,他想在老家相親,於是他父親拿出畢生積蓄,在老家給他買了一套房子。

以前,他父親是很排斥在老家買房的,這一次,我不知道為什麼,花了不到一週的時間,就給他兒子買了一套三居室的公寓。

每次見到他的父親,他總會向我們吹噓他買了多好、多大、買了什麼樣的房子等等,但在我心裡,我始終記得他家裡的房子並不豪華。

你看,無論是我同學還是他的父親,當他們做好工作或取得成功時,他們會更加自信。

負責經營社群的M先生:

M先生是我的朋友,他在電子商務領域從事社群經營多年。他熟悉社群運作的各種套路、玩法、運作模式、成長策略和積極方法,經常在各種行業會議上看到他的影子。

但是因為我們很熟,所以我沒有揭露他,只是偶爾,我說,“你的決策判斷可能需要更新。”這種方法可能行不通,其他的我沒有多說。

這是什麼原因呢?

因為有一個成功的經驗,在電子商務行業以社群的形式實現GMV月營業額增長30%以後,他在遇到別人和開會的時候只講這個套路,這是他成功的方法,已經用了很多年。

去年,他辭掉了工作,搬到了一家教育公司,成為社群發展的領導者,他把一套電子商務的方法應用到“教育領域”。結果,資料沒有增長,反而,大量使用者被冒犯。

這是因為什麼呢?

這一現象的背後,其實是對“沉沒成本”的過度迷戀和依賴,因為一旦你做出決定並開始付出,你就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和堅持。

一方面,你不想浪費你的努力,另一方面,你試圖證明我的選擇不是問題,而是非常明智的。

其實質這是一種對“決策路徑”的依賴,因此我們往往陷入盲目的利己主義,而這種盲目的堅持很可能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損失。

比如買了股票的朋友,已經投了錢買了某隻股票,此時看到股票開始下跌,但是又不得不堅持。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堅持了這麼久,如果再堅持下去,可能會捲土重來,否則會造成更大的損失。

面對博弈,我們可以結合“沉沒成本”來考慮發展趨勢,但不能長期依賴,只能理性對待。有時候,我們越堅持,我們就越輸。

沉沒成本影響決策

為什麼放棄“沉沒成本”這麼難?

為什麼我們很多人如此傾向於維持“沉沒成本”?從表面上看,它與兩種心理效應有關:一種是“愛惜佔有”效應,另一種是厭惡損失效應。

珍惜被擁有的效果:

當一件東西屬於你自己時,你認為它的價值會更大,畢竟,每個人都不想貶值。

如果我告訴你,你昨天花了399元在某平臺開了一個VIP會員,而今天這個平臺只需要39元就可以完成,我想你會嚴重懷疑自己的判斷,甚至會去發起維權。

這種影響部分解釋了“沉沒成本”是多麼令人厭惡。

什麼是損失厭惡效應?

當我們同時面對可能的損失和可能的收益時,我們更願意避免損失而不是收益。

現在我們進行兩項投資,第一項,如果我們失敗了,我們可能會損失20萬元,但是如果我們成功了,將會為我們帶來40萬元。

另一個專案,如果成功,只會獲得10萬元,一旦丟失,只會損失10萬元。在這種情況下,你會選擇哪一個?

大多數人會選擇第二個專案而不是第一個專案,因為第二個專案的風險很小,只有10萬元,而第一個專案的損失是20萬元。然而,我們忽略了第一個專案,它也是有利可圖的。

那麼,為什麼損失厭惡效應為沉沒成本提供了一定的心理支援呢?事實上,重視沉沒成本本身就是對“過去”的高度重視,或者說反映了,對未來一些不確定性的恐懼。因此,對於那些堅持這種效果的人,未來可能的損失,比過去的損失更可怕,因為它涉及“機會成本”。

所以會陷入這樣一種想法,一個企業一直在虧損,卻一直堅持了那麼久,不知迭代了多少次,所以賺不到錢。

沉沒成本

如果改行,從0起步到1,誰能保證將來能賺錢呢?做一個老專業人士比較好。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這是一個市場秩序急劇變化的時期,對沉沒成本的堅持將導致兩種可能的後果:

第一種可能是:

對未來的新專案不熟悉而放棄原來的專案。在投資一個新的領域之後,情況會更糟,因為已經進入了一個陌生的領域,這是非常困難的,最好在這個時候保持保守。

第二種可能是:

因為時代和市場都變了,熟悉的行業都過時了,怕因為堅持傳統就被時代和市場淘汰,那麼變化就可能發生。

因此,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保留傳統更好,另一種是因為保留傳統而被淘汰,這種情況實際上就是不確定性所在。

我沒有辦法證實和告訴你哪種情況會先發生,這種不確定性會帶來命運的無常。但大多數人不會選擇激進的方式,而是採取保守和小規模的考試形式來推廣。

影響選擇

及時止損,才能應對“沉沒成本”

及時止損,百科詞條給出的解釋叫“割肉”,意思是當一項投資的損失達到預定的數額時,會及時剔除,避免更大的損失。目前,這種“割肉”保護行為並不侷限於投資行業,在我們生活中的許多情況下,我們可以運用及時止損的思維。

因為學習“止損思維”可以讓我們及時停止目前的行為,避免以後更大的損失,在擺脫“沉沒成本”的問題上,止損思維非常重要。

當電影不好看時,設一個停止線,再看5分鐘,如果還是不好看,就馬上離開,回去把精力和時間花在其他地方。

當工作達不到自己的預期時,設定止損標準,比如再過一個月、兩個月,但還是不能被自己接受,提前發簡歷,迅速換工作。

及時止損

及時止損可以為我們的目標設定一條紅線。無論我們付出多少代價,只要我們觸碰這條線,我們就需要立即做出改變。走錯了路,停了就是前進,在錯誤的事情上,每一秒都是在浪費時間。

要學會放棄:

在做重要事情的決定之前,本能地總是想綜合多種因素,然後做出最終的選擇或決定。因此,有許多因素影響最終的決定,這就是典型的“包袱思維”。

要想換工作:

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公司的現狀、職業規劃、薪酬、行業趨勢、個人成長、領導性格等,除此之外,居住地和公司之間的距離,這些因素的出現,需要面臨一個又一個不同的問題。事實上,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

我想買一臺辦公用電腦,當時很糾結,市場上有很多東西,應該如何選擇,品牌,效能,價格,價效比,體積和重量,當時,在很多決策因素的影響下,我採用了“放棄思維”,只考慮一個方面,就是“品牌”,果斷選擇了蘋果公司,現在已經開始使用,這臺電腦與我奮戰在第一線。

因此,當許多決策受到影響時,我們應該學會運用“放棄思維”,先拋棄一些不重要的因素,選擇最有影響的因素來做出最終的決策。當然,擺脫“沉沒成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第三者”的視角看問題。想想別人會如何選擇,如何做決定,會投入多少精力,會花多少錢聽取建議。

放棄思維

每個人都會遇到“沉沒成本”,擺脫沉沒成本,最重要的是首先認識到“沉沒成本”給我們的主觀思維帶來的誤導,然後進行有效的逃避和調整。

擺脫“沉沒成本”的核心原因,是它根本不能給我們帶來多少價值,相反,它會影響我們的判斷能力,“沉沒成本”沒有好與壞之分,核心在於“自己看問題的角度”,在利益受損範圍相對較小的情況下,我們也可以適當地改變原有的思路。

13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媽,我借你錢給高息還有抵押,現在小舅子借錢,給我打欠條過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