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你可以幫到很多人,但是不是用犧牲自我的方式,希望你不再害怕脆弱,不再表現強大。希望你依然擁有愛與被愛的能力。” 這是思文在最近一次接受採訪時,寫給10年後的她的一段話。
年初,思文和程璐離婚後還一起接受了一次採訪,解答了離婚的原因,當時思文大概的意思是,在三四年的婚姻裡,他們都太獨立了,她和程璐,依舊你是你,我是我。
當時,程璐說他缺席了思文很多重要的時刻,在19年時,思文的姥姥、父親先後過世。思文的父母在她小時候已然離婚,她跟著姥姥長大,姥姥的離開帶走了她心裡的家。
之後她把父親當家,但是父親因為一次工傷意外猝然離世,思文一直記得,那天中午她還在和父親吃飯,晚上就傳來了父親去世的訊息,思文的家再次沒了。
接連遭到打擊後,思文大病一場還進了手術室,瘦了20多斤。而這個期間,程璐去看過思文一趟,前後一共20分鐘,留下一句“你看著很好,我還有事,byebye”就離開了。
很難想象,一個人可以獨自承受過連續三次這樣的波折還能夠“看著很好”,但事實上是,程璐真的以為思文沒事,因為他從來沒有在思文那裡聽到過一次,我需要你。
我記得兩人一起接受採訪時,思文笑說有朋友給她寄了醬鴨,而程璐立刻就說,這是讓你不要再嘴硬了。
我當時的第一感覺是程璐終於懂了一次思文。
思文,一個被標記為“獨立女性”的女人,並不是真獨立,而是嘴硬,她,只是一個依賴無能者。
依賴無能者從來不會說“我需要你的幫助”當現代社會對於“獨立”標籤予以大量褒獎後,越來越多的女性被裹挾著走上獨立的人生之路,只是她們並不知道這條路可能通向獨立,也可能通向依賴無能。
依賴無能者在生活中的表現和獨立者十分相似,她們可以獨立處理自己所有的麻煩,但是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享受獨立處理一切的狀態,而後者,心中深懷恐懼和不安,前者可以享受心安理得向外求助,而後者視“求助”為人生大敵,因為她們覺得求助=無能,求助他人令她們覺得羞恥、慚愧、內心十分不適。
依賴無能者在生活中往往會有這樣的表現:
1、用嘴硬隱藏內心真實的需要。
小時候寧可眼饞同學的零食,也絕對不輕易說要;長大了,寧可選擇自己一點一點把桶裝水連拖帶拽裝到飲水機上,也不願意求助身邊的男同事;親密關係裡感到孤獨和無助,對伴侶說的卻是“我還好”、“沒關係”、“小事情啦”。
2、喜歡和伴侶“親兄弟明算賬”。
對於依賴無能者來說,受恩是非常難堪的事情,一旦被幫助,自己就處於了人際關係中的低位,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還回去,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內心或許平衡感。吃了對方一頓飯一定要請回去,收了對方的禮物也要想辦法還一個稍貴的。但這對於伴侶而言,難免覺得他和你之間,彷彿被豎立了一道透明的難以逾越的高牆。
3、對身邊的人傾向於負面解讀。
依賴無能者是一流的微表情解讀者,但他們永遠只會向負面解讀,伴侶的一句話,一個眼神都會讓他們覺得對方是想要拒絕,於是他們會立刻選擇放棄求助,繼續用“獨立”偽裝自己。
4、即便朋友在身邊,依舊覺得內心孤獨。
依賴無能者無法坦然對其他人表達內心真實的需求,無法感覺到外界對自己的理解和支援,同時也較難共情其他人的情緒,這讓他們在人際關係的交往圈中始終處於“疏離”態,他們會覺得孤獨也是自然而然的。
5、選擇彆扭的方式表達需要。
依賴無能者的求助往往令被求助者感到不適,因為他們更傾向於怪罪式求助,比如抱怨自己在一件事中受了很多罪,指責、控訴、隱射對方做得不夠好,害他們吃苦了。
在我經歷的情感修復案例中,有的女性求助者來求助時,常常會不斷和我重複,她每天在家裡打掃衛生、洗衣服、帶孩子是多麼多麼得不容易,她無法理解為什麼她向丈夫說這些話後往往會引發夫妻矛盾。
優質的親密關係意味著:開放和真誠、關心和體貼、安全感和信任。只有真誠地坦白自己內心的感受,才能夠獲取到對方的關心和體貼,最重要的是這是你需要的關心,也只有獲取到這樣的關心,親密關係間的信任感才得以搭建,才會產生真正的安全感。
而鑑於依賴無能者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令他們很難無法與其他人建立深度連結,更不用提保持穩定的親密關係。
依賴無能者如何自救?依賴無能的根源是人的內心外界缺乏足夠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信任感的建立取決於,一個人認可自己的需要是被他人所需要的,同時他認可別人會願意幫助自己,別人不會拿著自己的缺點來傷害自己。
但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或者青少年時期,得到了父母的照顧,但是父母直接或者間接的表達了“你真是給我添麻煩的”意義,那這個人哪怕在家裡感覺到了愛,也會較難和外界達成信任感。
他會覺得我是沒有人可以依靠的,我只能依靠我自己。
當然,這樣的狀態是可以調整改善的,改善的過程往往和親密關係建立的過程是同步的。
1,需要認識到自己的對於依賴的恐懼感。
前面也提到過,獨立和依賴無能最大的區別就是前者是愉快的。
很多時候,依賴無能者甚至無法感覺到自己內心對於依賴的恐懼感,她們會將選擇誤以為獨立當成了自己內在的需求。
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獨立這件事,也習慣了這種恐懼感。
但事實上,完成我們內在的需求一定是舒適的,如果毫無舒適感,就需要我們正視內心的感受,調整其中的認知。
2,試探性地對親密關係中的人求助或索取
依賴無能者傾向於認為求助是無法獨立的表現,但是求助和獨立是兩個並不矛盾的,求助並不是面對困難時的逃避,而是希望可以給以更優解去面對困難。
你可以嘗試性的和他聊聊你內心曾經有過的感受,或者是和他一起復盤你在遇到某些困難時,你內心真實的需要,以及當時你對他的期待。
你可以說,“我之前遇到XX情況的時候,雖然我嘴巴上說的是沒事沒事,但心裡其實很害怕,我想要你陪伴,但是我又害怕,我說出想要你的陪伴你會拒絕我。”
然後看看對方對你的反饋,當對方給予正向反饋後,你再深入溝通。在一次次的試探後,隨著你的求助→得到支援迴圈建立後,你們之間的信任感也會逐步建立。
如果對方在一開始就以冷漠和拒絕的態度對你,那你需要重新評估的是你和這個人的關係,而不是反射性質疑親密關係本身。
求助是建立親密關係的必經之路,透過求助,另一方才會看到你的需要,他也才會在這段關係中獲得存在感和安全感,求助是一段親密關係中不可或缺的養分,有了它,你們之間才會逐步達到親密無間。
你想知道你的前任對你是什麼印象嗎?一分鐘測試,讓你知道TA最想對你說的一句話:
1. 在一起時你們是否會因為一些小事爭吵?
是的,經常覺得很累 ——跳轉到第2題
很少為了小事爭吵 ——跳轉到第2題
偶爾會,但很快就能和好 ——跳轉到第3題
2.你認為你是一個喜歡自我反思並願意改正錯誤的人嗎?
是 ——跳轉到第3題
不是 ——跳轉到第4題
3.TA是否會把自己的煩惱主動告訴你?
經常說——跳轉到第5題
不怎麼說 ——跳轉到第4題
4.你會把你們戀愛的過程跟你的父母說嗎?
事無鉅細,經常跟我爸媽吐槽——跳轉到第6題
偶爾他們問起來就說一下 ——跳轉到第5題
幾乎不說,沒啥好說的 ——跳轉到第5題
5.面對你想要的東西,你願意花費多少精力去獲取?
一切隨緣,是我的終歸是我的 ——跳轉到第7題
努力一下,說不定能成功——跳轉到第6題
拼盡全力,我想要的都要得到—B
6.你們分手是因為出現了第三者嗎?
是—A
否 ——跳轉到第7題
7.分手後對方是否主動聯絡過你?
是— D
否 —C
你最後的答案是什麼呢?是A、B、還是C或D呢?
我是雨宸,一枚情感諮詢師,知道的比你想到得多。有情感困惑可私信或評論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