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默生說過:人生最美麗的補償之一,就是真誠幫助別人之後,同時也能幫助自己。
這句話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而最好的人際關係就是幫助的人越多,同時得到也越多,也就是得到與付出能夠同步。
更直白地說就是“互不相欠”,這意味著人與人交往不要欠人情,而是要互惠互利,只有這樣才算掌控了良好人際關係的秘密。
01 為什麼說互不相欠的人際關係,才最穩定有句話這麼說: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意思是對於別人的恩惠,我們不能視而不見,而是要以另一種方式給予“回報”。也就是說沒有人有義務天生幫助你,如果把別人的好當做是理所當然或是心安理得接受,而沒有任何表示,最終就會失去信任,甚至被別人刻意遠離,比如青青就是這樣。
青青是我前同事,平時無論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中,總是喜歡讓別人幫忙,而且別人幫忙完後還不忘來一句:其實我本來是可以自己做的,實在太忙了才找你幫忙。
直到後來,青青再找人幫忙時,沒有一個人願意伸出援手。倒不是因為眾人都無情無義,而實在是因為青青太不懂得知恩圖報,別人幫忙不僅沒有一點感謝,反而還說風涼話,這種人有好的人緣和人際關係才算稀奇。
也可以這麼說,在人際交往中,別指望所有人都像你媽一樣“慣”著你。也可以說人和人之間根本不存在“無私”,所有的付出都是有前提的。
儘管這麼說似乎看起來有點功利,但實際上想一想人際關係不就是“互惠互利”才會穩定和綿長嗎?
這是因為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大家都很忙,都有自己做不完的事,所有別人幫你不過是情分,如果一直幫忙卻得不到任何迴應的話,那麼下一次大機率沒有人願意白白幫忙了。
02人來我往,本來就是人情互惠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在一群素不相識的人中隨機寄出了賀卡,然後意外的是收到了大部分回覆的賀卡。
這也充分說明了人們不願意欠人情的心理,或者說當收到陌生人禮物時下意識去回饋一下。
而這就是《墨菲定律》中提到的互惠定律,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從別人那得到了好處或受到了幫助,就要相應去回報或迴應對方。
比如說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有人幫助了我們,我們也會在對方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助之的,或者說別人送我們禮品,也會回贈一下禮物。
這就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秘密,也可以說如果別人把你當回事,你也要相應重視對方。一旦一段關係出現不對等時,就意味著關係的終結或人際關係陷入困頓。
中國曆來講究禮尚往來,這也是人與人之間不成文的規則。而實際上與人交往也是這樣,只有講究互惠互利,才能保持利益平衡。如果僅僅是單方面付出的話,很容易導致關係疏遠或關係破裂。
也可以說人與人之間的往來,只有本著“你心換我心”,才能贏得更多的尊重與人心,也會擁有和諧的人際關係。
03不欠人情是一種智慧人與人之間就像坐蹺蹺板一樣,要高低交替,如果一個只願意索取,不願意付出的人,不僅會沒有朋友,而且還會越混越差。
換句話說,一個總想著佔別人便宜,又不表讓步和吃虧的人,即使得到一點好處,也只是暫時的。因為沒有人真傻,只不過是裝傻而已,大部分時候只是不願意說透,留面子罷了。
而那些總想靠著點小便宜,靠著欠人情而發家致富的人,不僅遲早要被別人所討厭和疏遠,也不會擁有真正的朋友,更不會受到尊重和信任。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求別人辦事的人,別人沒幫忙而怨懟謾罵對方“沒良心”,但試想一想:別人憑什麼要幫忙嗎?你能給對方提供什麼?
所以說,讓人幫忙之前,首先要有利他的心態,先想一想你能為對方做什麼,然後再去請求別人為你做什麼。也可以說為了保持一定的平衡,不要單方面欠人情,除非是十分親近的關係,否則沒有任何人有義務幫忙。
由此可見:不欠不情不僅是一種良性人際關係的必要條件,也是人與人之間智慧的往來,只有互惠互利才是人與人之間關係好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