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了婚的女人,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都會給父母買什麼物品?
對於這個問題,我身邊的女性朋友答案都很統一:從不給父母買東西,都是直接把錢打到父母的銀行卡里。
有時想一想,她們這種“霸道”的做法讓人既感動又心酸:子女有能力時想著回報父母,而父母也明白子女的壓力,千方百計地“拒絕”子女盡孝。
以我個人來說,自從結了婚,不管是給父母買衣服,還是錢,他們都會一股腦兒拒絕,有時衣服都郵寄到家了,他們又悄悄給我寄過來,至於,給他們的錢,不管多少,從來都不會收,哪怕你催了半天,也是無濟於事。
後來,我也不再給他們打招呼了,逢年過節直接把錢打到父親的卡上,但即便如此,只要我回了孃家,臨走之前,他們還是會把這些錢統統都給我女兒。
在我父母的觀念裡,我在外壓力大、也不容易,只要生活幸福,就足以讓他們欣慰,不必非得給他們錢。他們過得好了,自然不缺我這些錢,過得不好,就更是不能拖累我。
其實,我心裡也很清楚:父母主要是怕給我添麻煩,總擔心我給了他們錢,被我婆家人知道後會鬧出一些不愉快。
暫且不說我給父母的錢都是自己的工資,在對各自父母盡孝這一方面,我和丈夫從來不會產生分歧、矛盾,他盡他的孝,我疼我爹媽,提前打一聲招呼,互相理解,彼此互不干涉,當然,我給母親買過貴重的首飾,丈夫也給婆婆買過,只不過,都是偶爾的量力而行。
我們以這種方式經營自己的婚姻,沒有一方就必須得按另一方的想法行事,雙方都自由、坦然。
我一直以為,夫妻之間,最基本的就是可以讓對方做自己,不能你過得舒坦,卻讓伴侶委屈、心酸。女人,任何時候,她都是獨立的個體,不是嫁了人,就意味著是婆家的人,她所有的一切就該由夫家所支配。
然而,話雖如此,並不是所有的男人都可以接受這樣的觀點。
這不,我的堂姐就因為給伯母買了一個金手鐲而被姐夫大罵了一頓。
今年的平安夜,趕上了我伯母過生日,想著離孃家遠,平時給伯父母的錢他們也都間接“還”了回來,堂姐就去了金店,買了一個一萬六的金手鐲。
本來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誰知,堂姐剛回到家,姐夫看到她拿的手提袋後,頓時拉著臉問了一句:給誰買的?
堂姐如實回答,並稱自己這個月也拿了八千多獎金,再加上就快過年,她便想讓老母親高興一番。
誰知,聽到她的說法,姐夫非但不予支援,反而當場就發了飆:咱們傢什麼條件?一家幾口省吃儉用過日子,你倒好,花了一兩萬都不帶眨眼!
堂姐耐著性子解釋,自己結婚這六年,從來沒給母親買過很貴重的禮物,以往每當老人家過生日,即使給她轉了2000塊錢,每次回家她都會原封不動的給了外孫,雖說家裡的壓力是不小,可這次的花銷也在自己能承受的範圍內,更何況,花的也是自己的工資卡,不是他們共有的家庭資產。
姐夫聽後更加生氣了,指著堂姐罵她:什麼你的、我的?你花那麼多錢連一句招呼都不打,還有理了是嗎?以前對我母親都沒有那麼大方,對自己媽倒是真捨得放血,你難道不知道兒子剛上幼兒園,家裡花銷又增大了很多嗎?你把錢花光不要緊,那家裡的重擔不都壓在我一個人身上了嗎?長點腦子、省點錢不行嗎?你真是一個敗家娘兒們!”
看著姐夫的態度,堂姐很是不滿,她平時其實不捨得吃穿,很少有花錢大手大腳的時刻,她和姐夫工資相當,兩個人一直都是共同承擔家裡的開支,如今就這一個月她“任性”了一次,姐夫卻這麼大的反應,當然,更讓她介意的是,姐夫說她敗家是假,嫌棄她沒能像對父母一樣對婆婆才是真!
她既生氣也心酸:婆婆幫忙帶孩子的那三年,她除了每月給婆婆兩千塊菜錢,還會時不時地給婆婆買衣服,遇到婆婆身體不舒服,也是自己請假,一邊看孩子一邊照顧婆婆;而自己的父母呢,一年到頭兒,除了過生日、過年時各給他們兩千塊錢,別說在床前盡孝,連回家的次數也是少得可憐,而每次,只要帶著孩子回家,不管給了父母多少錢,他們都會給孩子,還會再添一些錢。
可是婆婆呢,那幾年別說給孫子買衣服,即便是買一罐三四百的奶粉也會推拖著沒錢,至於姐夫,不僅從未感謝過堂姐對婆婆所做的事,而且也從未會想起給岳父母買一些東西。
以前,為了這些事,堂姐也和姐夫吵過嘴,她總說不求姐夫能像她對婆婆一樣,對自己的父母,哪怕姐夫一年能給父母買一件衣服,她都是十分感激的,可姐夫卻說,堂姐既然結婚時收了八萬的彩禮,就已經是婆家的人,掙得錢都得給婆家人花,哪能一味的再想著孃家。
對於姐夫的說法,堂姐是極其憤懣的,難道自己嫁了人就沒有了孃家?結婚的婚房是她和姐夫共同付的,她是收了彩禮,可孃家也給了一樣的陪嫁,更何況,這些錢,有一部分也都用在了家庭的日常開支上。如果姐夫硬是拿這些作為“不能給父母錢”的理由,她真的是無法容忍。
他們兩個人有一段時間因為此事鬧得是“臉紅脖子粗”,直到後來,堂姐扔下一句“你既然那麼反對我給父母盡孝,那以後你也別給你父母盡孝好了”,姐夫才算消停。
本來兩個人就這樣一直相安無事,未曾想竟突然因為一個金手鐲而大吵了半天。
堂姐在給我說這些的時候,依然很是生氣:“我孝順自己的爸媽有錯嗎?一沒有花他的錢,二也沒有說不讓他給公婆花錢,他若是想給婆婆買隨時都可以買的啊!結婚多少年了,我就給母親買過這麼一個貴重的物品,還罵我敗家,難道我父母養我那麼大,都不值這一兩萬塊錢嗎?我自己賺的錢想給誰花就給誰花!他越是這樣的態度,我以後就越是要多買!”
看著堂姐怒氣衝衝的表情,我著實不知該怎樣去安慰她。
在堂姐看來,用自己的錢給母親買禮品,天經地義,自己結婚多年,很少在父母身邊盡孝,對父母終究有些虧欠,好不容易有能力給老母親買一個像樣的生日禮物,必然會毫不猶豫的“拿下”,畢竟,也算是對父母的一點孝心。
她有錯嗎?也有一點。
就是不該“先斬後奏”,而是在買之前和姐夫說一下。
雖然有人可能會說,她花的是自己掙的錢,想買就買,無可非議。
這樣說也對,畢竟堂姐是經濟獨立的,一直都沒有靠姐夫在養,但有一點就是,以堂姐的經濟條件,買金手鐲是不在話下,但當月的生活壓力全部都在姐夫一個人身上。
堂姐工資一萬出頭,姐夫工資一萬二,平時兩個人還完房貸,以及除去各類日常開銷,基本所剩寥寥,這樣的狀況,可以讓她有一絲“任性”的機會,但也要給姐夫留有“當月壓力變大、要合理分配”的喘息時間。
其實,也就是提前打聲招呼、一句話的事情。
當然,也體現了對伴侶的尊重。
說完了堂姐,再來看姐夫。
其實,我也理解姐夫的心情。
在他眼裡,堂姐花了一個月的工資去給老母親買生日禮物,雖然也是出於孝心,但對他們小家的“貢獻”自然就少了一些,家庭當月的生活壓力就會由他一個人承擔,再加上他看到堂姐對母親和婆婆的“區別”對待,心裡或多或少都會有些不是滋味。
只是,姐夫忘了一點:以前,堂姐對婆婆所做的付出也不比對自己父母差,甚至因為婆婆幫帶孩子的緣故,對婆婆比對自己父母還要好一點,而他非但沒有感激,反而還覺得理所應當。
這樣的想法對任何一個女人來說,都是極其牴觸的:因為男人事事只考慮自己家,從不會對自己父母和岳父母一視同仁,反而還會處處要求女人要對婆家好一點、再好一點。
這,也是堂姐不願意提前告知的原因:因為即便說了,按照姐夫以往的態度,他也會非常反對。
其實,會有一些男人覺得只要女人娶進了門,所有的一切都歸屬夫家,哪怕是女人自己掙的錢,也會有她丈夫的一部分,她的丈夫也有支配、“說不”的權利。
說好聽點,這種想法是大男子主義,說難聽一點,就是“自私”:把女人當成了自己的附屬品,只允許她對婆家付出,卻看不慣她對孃家盡孝。
我不否認現實中有不顧實際、一味幫襯孃家的女人,但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偶爾花一些自己的錢去回報父母的女人,即便她因此而一時對小家的“貢獻”減小,看在她之前在婆家的所作所為,作為她的配偶,更多的也應該是理解、支援,而不是責備、埋怨。
誰不想給父母盡一點孝心呢?誰願意在給父母買完生日禮品後,卻聽到伴侶罵自己敗家呢?
大家都是父母含辛茹苦養育長大,你都可以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那麼,就不要阻止,或者說是責備伴侶的盡孝,換言之,不就是一個金手鐲嗎?這個月她買,那麼,下個月你就買給自己的父母,讓她當月一個人承擔家庭的壓力不就好了嗎?
夫妻之間,小事多體諒,大事多商量,不是說在某件事情上,伴侶就必須要聽一聽自己的意願,只要ta沒有一味的不切實際,那麼,何必要上綱上線?
多換位思考一下,多包容一點,也多一些尊重,如此,夫妻才能相處的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