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有一個教育機構的教師,平時除了上課之外,剩餘時間最多的都花在讀書學習上,這五年內,我大概閱讀了一千多本書教育類書籍,我從中精心挑選出38本書,建立這個讀書專欄,一一給你分享,今天給大家分享的主題是想要人生突圍,首先要做到心智突圍,作者是武漢大學WINDY LIU教授的《心智突圍》。
今天推薦的書籍是《心智突圍》豆瓣評分8.9國內最著名的心理學專家武志紅老師在前幾年出版的《巨嬰國》一書中提出了一個概念,很多成年人其實是一個巨嬰,總是期待從外界索取,卻從來沒有內在的自足。這本書一出來,馬上成為了暢銷書,很多人被刺痛和驚醒,也在不斷思考和迷茫,如何能夠改變自己呢?
今天推薦的這本書就是一個具體的思想方法論,只有心智的成長進化,才能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從而進一步改變自己。
本書亮點:“成長,是一個重構自己的過程”人的成長,並不只是身體的成熟,更重要的心靈是否成熟,我們所說的智商也是一個簡單的除法,即你的智力水平和大多受人平均水平的比值。而成長的過程,是一個重構自己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你看是認識自己,瞭解自己,甚至打破自己,改變自己,不僅僅要吸收好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直接面對自己內心的恐懼,把原來的習慣性思維和行為幾歲,然後進化出一套更有利於自身發展的心智模式。
結合本人的經歷再去重新閱讀這本書,感悟頗多。我15年從體制內跳槽出來,剛開始走出溫暖舒適的區域,北上北京創業失敗,南下長沙創辦自己公司,經歷了很多困惑、不安和迷茫,由於價值觀的差異,與家人的關係也非常的緊張,生活上也充斥著混亂和焦躁,看不到未來,這些年隨著心智的不斷磨練和提升,接觸了更多的人和事情,經歷了創業艱難、也不斷再成長,不斷的發現新的問題,也不斷給自己找到人生的答案。
一、認識你自己,比認識這個世界更重要剛畢業的大學生,總想著憑藉著一腔熱血改變世界,而碰到了現實生活中考驗和磨難,總覺得自己 是對的,周圍人的想法都是愚蠢的。這時候,我們攀爬上了愚昧山峰,接下來,現實會個人迎頭痛擊和打臉,大部分人進入絕望之谷,知道自己不知道,悔恨自己的愚昧和無知,只有少部分人透過自律和自我精進,讓自己進入開悟之坡,進入持續平穩的高原。
這就是一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鄧寧-克魯格效應。是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
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在某個領域能力不足的人,往往缺少對這個領域全面而深刻的認知。這是鄧寧-克魯格效應的形成原理。
當你的才華還支撐不了你的野心時候,你就應該靜下心來學習;當你的能力還駕馭不了你的目標時,你就應該沉下心來歷練。與其急切地追尋把握不住的機會,不如沉下心來打磨自己,靜靜地等風來。
認識你自己,比認識這個世界更重要。總是趕著風口,追逐風口,風口已過,潮水褪去,你會不會摔下來,取決於你自己核心的價值和競爭力。所以聰明的人善於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打造自己內心堅實的世界,用王陽明的話就是不斷的“格物”,讓自己內心配得上這個世界。
二、人與人最大差異是認知差異認知差異一:只有精通才有熱情,而不是先有熱情才精通,熱情只是精通的副產品。
當下大多數青年把喜不喜歡成了職業的選擇標準,而追隨興趣和熱情,漸漸成為自由的標榜。
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畢業演講影響了一代年輕人,他提出來成就大事的唯一方法就是熱愛自己所做的事情 。於是,很多人心裡就開始有了一種:熱情思維。然而,從喬布斯的成功經歷來看,並不是熱情才是成功的關鍵,喬布斯的興趣和熱情是追求心靈上的啟迪,而不是普通大眾認為的科技和創業。
對一個興趣愛好充滿熱情特別容易,但是想要透過追求熱情成就一番理想和事業,卻往往事與願違,最後反而失去熱情。熱情不能保證你持續的投入,根據耶魯大學教授研究,在事業上最快樂的、最熱情的人不是那些將熱情轉化為工作的人,而是那些做得足夠久有擅長所做事情的人。
熱情,只是精通的副產品。只有把一件事越做越好 ,人才會越來越有熱情。
認知差異二:如何面對痛苦,大部分人逃避痛苦,只有少部分人喜愛痛苦。
在生活中,大部分人面對痛苦,下意識的選擇都是逃避。逃避責任、逃避壓力、逃避選擇,但是隻有少部分人擁抱痛苦,沒有痛苦,就不會有意識的覺醒,更不會有認知的提升。
瑞達里奧在《原則》一書中說:“我會以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面對痛苦,把痛苦視為大自然的提醒,告訴我自己有一些重要的東西去學習。······我學會喜愛自己的痛苦,我想這是一種健康的視角,就像喜愛鍛鍊身體一樣。”
如果你感到痛苦,那麼恭喜你,你走在迎難而上的路上。想要提升認知,就要擁抱痛苦的囊裡,不僅僅不害怕痛苦,還要敢於進入痛苦中去直面恐懼。經歷了這個過程,痛苦就會成為你內心的力量,去成長和承擔更大責任。
三、自律,讓你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作者講了一個前海豹突擊隊員傑克 威林克的故事,作為一名優秀的海豹突擊隊員,他每天都令四點鐘起床鍛鍊和學習,朋友問他為什麼堅持十幾年如一日,他說,在他內心深處,總有一個感覺,未來的某時刻有個敵人在某個地方,跟他進行生死搏鬥,為了戰勝這個來自自未來的敵人,我不但反覆問自己,要如何才能打敗他,所以我每天每時每刻不能懈怠,而堅持早起、訓練和讀書,能讓我獲得戰勝敵人的感覺。
自律只是結果,而不是根源,能讓你自律的根源來自你的目標和慾望。潛藏在自律中的是一個“BE-DO-HAVE”的心智模式,先明白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然後才會去想做些什麼,之後才會有自律的行動,最 後夢寐以求的東西才會隨之漸漸顯現。
人生沒有一個所謂正確的範本,在這個世界上,大部分人追求安逸和穩定。但是有些人,追求自我實現、改變世界。也許,這兩種人生選擇都對。在我們重構心智、自我成長過程,也是一個追求獨立自由的人生狀態,這種不需要外界認可,也不需要外接物質牽絆,做好發揮自己優勢的事情,這就是生活的意義。而找到自己的意義,是對於每個人最重要的事情,感謝作者,讓我們如此深入思考這個問題,給我們燈塔,等待的人生的再度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