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夫聖賢之所美,莫美乎聰明;聰明之所貴,莫貴乎知人。
即:聖人賢者美好的地方就在於明察事理,而明察事理可貴的地方就在於能知人、會識人,這也是老子所說的“知人者智”。
俗話說“知人知面不知心”,識人的關鍵就是要懂得人心,而真正大智慧的人就是善於在讀懂人性後,再去看透人心,繼而慧眼識人。
老祖宗的以下3句處世忠告,也算是三句識人口訣,句句經典,可以幫我們看透人心,讀懂人性。下面我們來一起學習學習!
釋義:喜歡把聽到的話到處說給別人知道的人,最好與他少講話。一天到晚喜好議論事情的人,不要和他一起計劃事情。
說白了,這類人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說話的慾望很強烈,折射出他們內心也很浮躁,所以不能隨便相信,敬而遠之是上策。
孔子說“巧言令色,鮮仁矣”;易經雲:躁人之辭多。可見,話多、喜歡議論他人的人,一般都是缺乏仁愛之心,內心很膚淺、浮躁,難以保守秘密,也難以與他們共事。
再者“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那些人今天可以來你這裡說他人壞話,明天也可以去他人那裡說你的壞話。
所以說,對於這種毫無原則和底線的小人,我們不可與他們走得太近,少與他們講話,少與他們共事,也儘量不要得罪他們,方為上策。
釋義:能夠甘願吃粗糧的人,必然是有作為的人;能夠在充滿誘惑的環境中不受誘惑的人,才能稱之為傑出的人。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泊以明志,他們對真理的追求勝過對物質的追求,所以他們能夠安貧樂道,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便是吃粗茶淡飯,也能體會到人生的真味。
但是小人滿肚子都是物質慾望,他們好逸惡勞,不願意吃粗茶淡飯,為了追求華服美食,他們甘心卑躬屈節地向人拍馬討好。
所以說,“志以淡泊明,而節從肥甘喪”,人的志氣總是在清心寡慾中顯露出來,人的節操都是在追求物慾享受中喪失殆盡。
周敦頤《愛蓮說》中歌頌蓮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見,真正高潔,並不是遠離世俗紛擾,而是入紛華不染,外圓內方,要有足夠的定力,就像陶淵明那樣“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人群當中,最安靜的人,往往實力最強!比如說,寢室裡面很嘈雜,大家都在玩遊戲,唯獨一人在靜心讀書學習,那麼此人往往屬於“人傑”,將來有大作為。這便是古人所說的——紛華不染,方稱傑出之人。
釋義:在內在涵養方面努力追求進步的人,必然對外在事物不會有許多苛求;拼命裝飾外表圖好看的人,必定內在沒有什麼涵養。
最近流行一句“低調奢華有內涵”,這是對“用功於內者”的一種很好肯定。一個人注重內在修養,必然會對外在的束縛和虛榮看待更輕。比如說,很多有真本事的科學家、教育家,穿著樸素,生活節儉,但他們對真理的追求竭盡全力。
相反,一個人內心越是膚淺,越是虛弱,他們越是缺少什麼,越喜歡錶現、炫耀什麼。比如說,整天穿著打扮漂亮,取悅他人的人,實則是缺乏自信和內涵。
娛樂圈流行一個詞語叫“花瓶”,就是指某人外表很好看,但是沒有真實力和真內涵,徒有其表,也是令人不齒的。反觀那些老藝術家的演員,用靈魂在演戲,演什麼像什麼,他們才是“用功於內者”,真正值得人尊敬。
一個人如果過分在乎外貌,飾美於外,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弄虛作假、虛情假意上面,必然內在是空無的。這便是古人所說的:嗜慾深者天機淺,凡外重者內必拙。
一個人穿著打扮樸素、生活簡單,降低對物質的追求和享受,他們才能花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內求發展,充實心靈,最後表現得豁達樂觀、做人做事不拘一格。這便是老子所說的“為道日減”,求道的人,慾念一天比一天減少,無欲則剛,最後“無為而無不為”。
以上便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三句處世忠告,也是三條識人心得,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反思,反覆揣摩,然後學以致用,融會貫通,指導生活與工作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