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張愛玲說過:愛可以是一瞬間的事情,也可以是一輩子的事情。很多人,因為寂寞而錯愛了一人,但更多的人,因為錯愛一人,而寂寞一生。

在我們形形色色的愛情旅途中,有的人初初見時恍如驚鴻,電閃雷鳴,可是越是熾熱的關係越是經不起歲月的考驗,不是我錯過你,就是你別了我。王曉曼談了3年的男朋友,分手後相親了一個女孩,沒想到第二個月他們就結婚了,年底他們的孩子就出生了。王曉曼掐指算了算,好傢伙,就在相親的第一個月大概這孩子就懷上了。

雖然說成年人的愛情無非也是一場現實的表演,可那個口口聲聲說因為實在沒辦法才放棄她離開她的男人,說一輩子再也不會像對她那樣好對待其他女人的男人,居然可以把這些承諾狠狠踩在腳下,然後徹底地華麗轉身。

王曉曼遇見前男友,那是一次公司組織的派對,他是合作方公司的客戶經理,也來參加聚會。其中有個上臺遊戲的環節,冥冥之中註定一樣,剛好抽中王曉曼和他一起玩遊戲。當下兩人加了微信,第二天男人就來王曉曼公司樓下等她。兩人的愛好也極為相似,都喜歡戶外運動,參加了夜跑俱樂部,那些年一起跑過的圈圈就是他們愛情做好的見證。

王曉曼獨立,也不喜歡粘人,他說最欣賞的就是王曉曼這一點,在一起很輕鬆。第二個月,他們就住在了一起。第三個月,男人帶王曉曼回了老家,把她介紹給老家所有的親戚。有一個年紀大的姑婆之類的長輩,還硬塞了王曉曼紅包,說是給的見面禮。

王曉曼想推辭,男人卻說,收下吧,反正遲早的。那一刻,王曉曼真的覺得有種錯覺是他們在辦婚禮,人家向他們表示祝福。

大概,本來也是會一直幸福下去的吧。事情的轉折在於分手半年前王曉曼的失業,與其說失業不如說因為感到勾心鬥角自動讓自己停下來、慢下來,等調整好了再出發。因為王曉曼閒了,所以跟男友的聯絡也多了,慢慢的,男人覺得不耐煩,說,“你以前不是這個樣子的啊”。

最終,男人還是猝不及防地跟她提了分手,並且冠冕堂皇地說,因為他家人不喜歡外地女孩子,所以還是快刀斬亂麻,早點分了。可是,當初帶她回老家,親戚都知道她是外地的啊。

在前男友喜得愛女曬朋友圈的時候,王曉曼還是禮節性地給他送了祝福。前男友也回了,說,原來這種踏實的幸福感真的很強烈,希望王曉曼也能早日找到自己的婚姻歸屬。

寫在最後:

類似這樣的故事很多,那些飛蛾撲火愛得死去活來的戀人,往往最後走不到一起。反倒是那些對彼此都沒有過多炙熱的情緒,只是覺得適合結婚的人來說,經過歲月磨礪的考驗還真的證明了“匹配度”挺高的。

這是為什麼呢?激情帶來的戀愛或者婚姻不靠譜嗎?愛情三角形理論,可以來解釋這個現象。美國耶魯大學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斯坦伯格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愛情理論一愛情三角形理論,認為愛情由三個基本成分組成:激情、親密和承諾。他認為激情是指由於他人強有力的吸引,對他人產生的強烈、著迷的想法人們常常會全身心投入,有時甚至還會發生不計後果的行為;親密是一種真正喜歡對方,並渴望和對方一起建立更有凝聚力的和諧關係,雙方或是一方願意把自己的生活以坦誠、不設防的方式與伴侶共享;承諾則是跨越愛情衝動期,跨越歲月的殘酷,它還是一件莊重的事情,需要心甘情願的承諾,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不要忘記曾經在婚姻的殿堂雙方對愛的宣誓,把熱戀時的執著堅持下去,一直到永遠。這便可以得出,激情是熱烈的,親密是溫暖的,承諾是冷靜的。激情、親密和承諾共同構成了愛情。缺少其中任何一個要素都不能稱其為愛情,正如三點確立一個平面,缺少任何一個點,這個唯一的平面就不存在一樣。

在張曉曼的前一段愛情中,激情是佔了上風的,親密則是有限的時間和界限裡,承諾是被所謂的“激情”所忽略的部分。這三個平面的均衡性沒有展現,所以這段關係也就得不到長遠的發展。

要做一件事,總能找到時間和理由;不要做一件事,總能找到藉口。愛情也一樣,你要跟一個人結婚,總能破除萬難如願而行;不想跟一個人結婚,總能遇到裂縫和坎坷。不過歸根到底,“愛情三角形”理論也正是闡述了這一個道理:越是瞬間熾熱的愛情,越是背後有著不為人知的委屈和矛盾,“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後”還是有一定理論依據的。

愛需要勇氣,分手和離開也需要勇氣,離開錯的人,才能找回對的自己。你要記住,以為愛情可以填滿人生的遺憾。然而,製造更多遺憾的,卻偏偏是愛情本身。

6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一個帥男人和他女朋友分手的故事,起因是男人,受傷害的卻是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