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最近網上有句話特別火:“00後忙著上大學;90後忙著結婚生娃;80後忙著離婚……”聽起來很扎心,但這都是真實發生在我們周圍的事情。前不久,2020年第一季度各省離結率的統計資料上了熱搜榜。

據民政局調查資料顯示,吉林省以71.51%的離結率佔據榜首,全國平均的離結率也已經高達39.33%。實際上從2010年開始,我國每一年的離婚資料都在直線攀升,而2020年的疫情更是助力了這股“離婚潮”。

離婚資料的攀升印證著時代變革下,人們自由意識的提升,也在反向說明一個社會問題:物質生活的發達,改變不了人類情感本質上的脆弱。

從相愛時的無話不談,到爭執時的橫眉豎眼;從婚前的包容體恤,到陌路時的指責和冷漠,很多人的婚姻其實沒有經歷什麼大災大難,甚至沒有不忠和背叛,但卻仍然走不到頭。不禁有人會問,真正打敗婚姻的究竟是什麼?

諾亞·鮑姆巴赫執導的這部影片《婚姻故事》,也許能給你尋覓已久的答案。這部片子是諾亞第二部以離婚為題材的作品。早在15年前,他就根據父母的離婚經歷執導了影片《魷魚與鯨》。不懂成年人的情愛規則的少年,拍出來的電影讓離婚故事充滿傷感卻無害。如今時隔15年,諾亞·鮑姆巴赫用一部《婚姻故事》更為深度地解讀了婚姻中的愛情本質。

這不僅是一部大多數成年人正在經歷的“婚姻實錄”,更是一部關於重塑自我,正確詮釋親密關係的“教科書式”影片。

01

《婚姻故事》上映於2019年,影片中的男女主角查理和妮可本是一對恩愛夫妻,他們共同從事話劇工作,事業有成,還育有一子, 在紐約有自己的住房。既沒有雙方家庭的隔閡,也沒有經濟上的負擔,兩人在世俗慕的眼光中,攜手走過七年之癢,即將迎來婚姻的第十年。

影片開場是一段長達八分鐘的蒙太奇鏡頭,男女主角以信件獨白的形式,默契而溫情地給對方念著寫給彼此的告白信:“我之所愛XXX,是因為……”

可是鏡頭一轉,這樣的美好轉瞬盡碎,原來兩人剛剛所做的,不過是離婚前最後的調解。調解員要求他們給對方寫一封信,回憶二人曾經的恩愛點滴。可妮可讀著讀著,卻因情緒崩潰而憤然離場,此時此刻的她覺得,所有的一切,不過是一場自我感動。

電影採用了雙視角的敘事方式,妮可和查理在接下來分別講述了他們各自的人生故事。

遇見查理那一年,妮可19歲,是洛杉磯小有名氣的女演員,而查理還是一個一窮二白的小導演,醉心於自己的藝術理想。妮可說:“我見到他兩秒鐘後,就愛上了他。”在妮可眼中,查理是一個極具人格魅力的男性,正如她在那封告白信中寫的:

“我之所愛查理,是因為查理無所畏懼,他從來不會因為別人的看法,或者任何挫折,放棄自己想要做的事。他會補襪子,會自己做晚餐,還會燙衣服,他很少有挫敗感……他井井有條,考慮周全,他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不像我,總是說不清楚。”

帶著對丈夫的這份崇拜和愛,妮可放棄了本可以繼續在洛杉磯當明星的機會,來到紐約幫助查理創業做舞臺戲劇。她最大的期待就是,丈夫的舞臺劇能在有朝一日被搬上百老匯舞臺。

妮可是一個典型的賢妻,“上得廳堂,下得廚房”,不僅盡最大的力量支援丈夫的事業,而且將家裡打理地井井有條。在妮可的助力下,查理在人生寶貴的黃金十年,跨上了一個又一個巔峰。

直到查理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導演一躍躋身演藝圈頂流,他身邊的女人開始前仆後繼。在無數誘惑面前,查理始終心如止水,妻子在這段婚姻中給他帶來的輕鬆和支援,無人能比。可是隨著查理的名氣越來越大,妮可卻陷入了一種自我懊喪情緒。

02

在查理成名之前,妮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以自己的人氣為查理的舞臺劇吸納人氣。彼時前來捧場的觀眾,都是因妮可慕名而來。可是久而久之,隨著查理的戲劇越發成熟、知名,他所受的讚譽越來越多,人們開始不再談論妮可。

特別是和查理生下兒子後,妮可在兩人共同事業中所佔的位置越來越小,甚至說可有可無。而查理完全醉心於自己的事業,全然沒有感受到妮可的這一心理變化。

一直以來,妮可都不甘只做一個女演員,她也有自己的導演夢。但是每當妮可想要嘗試,查理總是推說下一次。甚至在妮可生下兩人的孩子後,查理想讓妻子照顧家庭,不再給她更多的演出機會。只有在劇院陷入經濟危機時,他才會下意識將妮可推出去參演。為此,妮可感覺“他真的看不到我”,“他沒有把我當成獨立於他之外的東西”。

詹迪·尼爾森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最適合的伴侶,就好像走進一座你曾經住過的房子裡,你認識那些傢俱,認識牆上的畫,架上的書,抽屜裡的東西。如果在這個房子裡你陷入黑暗,你也仍然能夠自如地四處行走。”

好的伴侶,必然知己知彼,在任何一個環境中,都能相互理解,相互扶持,讓對方感到舒適。但是在查理和妮可的這段婚姻中,查理過於專注事業,反而忽視了枕邊人的精神訴求。婚姻裡最讓人心寒的,莫過於所有的付出和犧牲被當做理所應當。因為深愛查理,妮可一度放棄了一片坦途的個人未來,可如今隨著查理功成名就,他卻忘了——妻子也是有夢想的女人。

在這段婚姻中,查理佔據了絕對的主導權和控制權。在戀愛階段,妮可對查理的崇拜和仰視,逐漸成為婚姻生活中令人壓抑的習慣。

影片當中有這樣一個細節:每次查理離家總要習慣性順手關燈,哪怕有人在家也依然如此。因此,常常猛然陷入黑暗的妮可只能長嘆一口氣, 流露出莫名悲傷的神情。這一看似節約用電的良好習慣在細節上象徵著查理對妮可長期的忽視與控制。

因此,在逼仄狹小的公寓裡,妮可時常“感覺自己很小”。結婚多年,事業上,她習慣了像個提線木偶般,在丈夫的規劃下工作;在家裡,她也極力迎合丈夫的一切喜好,妮可說:“家裡的一切都是按照查理的品味來,我連自己的品味是什麼都不知道了。”

03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妮可和查理貌合神離的婚姻,終於扯開了多年的“遮羞布”,起因是妮可要回到家鄉洛杉磯拍戲,而查理卻要為事業留在紐約,因為他們的傳統戲劇,即將搬上百老匯的舞臺。

這一次,丈夫終於要實現事業上最大的理想,而妮可卻如夢初醒,她覺得自己的生命,何嘗不該有這樣一場追逐?可當她明確提出要為拍戲回到洛杉磯追尋多年前的導演夢,查理卻不屑一顧,甚至開始以導演的口吻,話裡行間開始對妮可的演技評頭論足,滿是挑剔。他全然忘了,也是他曾經告訴妮可,“她是我最喜歡的女演員”。

查理輕蔑的態度,終於讓沉浸在水下的矛盾一觸即發。妮可提出離婚,但是查理對妻子反應的態度仍舊慢半拍,他心存僥倖地以為對方不過賭氣。兩人在婚姻關係中的不對等,在這場對峙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在調解員的建議下,查理在給妮可的告白信中如是寫道:

“我之所以愛妮可,是因為即便是難堪的事,妮可也會讓人感覺很舒服;別人說話時,她會認真地傾聽;遇到棘手的家庭破事時,妮可總是知道該如何正確處理;當我裹足不前時,她知道何時推我一把。”

比起妮可對查理本身個人魅力的崇拜,查理對妮可的愛,很大程度上源於妮可作為一個妻子,在家庭生活和事業上的“用處”,卻很少呈現妮可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所具備的人格魅力。因此,當二人之間的社會地位因為婚姻而發生了一場“置換”,妮可在婚姻中徹底淪為了一個“被主導”的角色。

為此,導演在影片中設計了一個長達10分鐘的爭吵片段。兩人爭吵時,大多鏡頭集中在查理臉部的特寫上,而鏡頭中呈現的妮可始終只有一個背影,這種有意而為之的對比突出了女性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弱勢。

在這場撕破臉面的對罵中,妮可痛斥查理的自私、冷漠,她絕望地怒吼,“你總是讓我意識到我做錯了什麼事,讓我覺得我不夠好”“你什麼都有了! 而別人提到我只會說我是‘演過什麼什麼的女演員’”

都說溝通是人類交往的本能,而有效的溝通則是人類培養感情的重要途徑。可是在這段婚姻中,迴避和宣洩卻成了二人婚姻中最致命的一種負面溝通形式。

正如當查理面對妮可的痛斥,他沒有跳出自己的角度換位思考,只是一心嘲弄妮可回洛杉磯的不切實際,殊不知這次的分歧不過是妻子在精神上壓抑已久過後的吶喊。

“惡毒的話語,只有在最親密的關係裡才能發揮最大的用處。”妮可和查理在這段爭執中開始用最粗暴的語言相互辱罵、攻擊,查理甚至說出“我每天醒來都希望你死了”這樣傷心的話,妮可被徹底震懾。

04

任何親密關係,都逃不開權利的關係,而親密關係中的權利平衡又最難處理,還時常會引發各種危機。婚姻關係中,消滅愛情最快的方式莫過於用生產關係綁架靈魂伴侶,讓婚姻制度肆無忌憚地消耗愛情,拿精神情感當牛做馬發展生產力,把原本的享受變成折磨。

在這段婚姻中,查理和妮可的關係破裂,正是由於查理這種無意識的精神綁架和絕對的權利優勢,消磨了二人的感情。妮可對這段婚姻的信仰,源於愛情和崇拜;,也終於過度的崇拜和自我的迷失。

導演站在敘述人物的角度出發,巧妙壓縮了妮可在婚姻之初的甜蜜,將更多鏡頭給了她壓抑的日常。作為觀眾,我們可以從妻子的視角看到一個沉迷事業,逐漸忽視妻子家庭地位的男人。在影片的中間部分,隨著妮可道出自己暗中查探丈夫出軌的證據,鏡頭立即轉向了其他場景。

這一中途截斷的鏡頭暗示了查理和妮可為了在婚姻的圍城中尋找突破口,已經遍體鱗傷。在這場離婚官司中,他們有眼淚和爭吵、有攻擊和指責,矛盾在這些過程中一次次的升級。按時收費的律師像解剖屍體一樣解剖一段婚姻。孩子作為離婚中的重要工具被一次次利用,往日的美好溫情不復存在,錯誤和委屈在此時被無限放大,而曾經的美好被無情的現實否定和撕毀。

從表面上看,一場酒後的肉體出軌是這段婚姻分崩離析的導火索,但是事實上,這是女主人公在經年累月的思索過後,認清人生目標的一場清醒抉擇。

終於,在雙方離婚律師的辯護之下,這段昔日的“完美婚姻”以最不體面的結局畫上了句點。值得一提的是,妮可在成功與查理離婚後,不僅圓了多年的導演夢,還獲得了導演獎的提名。查理意識到,多年來是自己埋沒了妻子原有的光彩。

在影片的結尾,查理決定離開紐約, 搬到洛杉磯開始新生活時,這在某種程度上象徵著父權的男性身份正在向女性的價值意識轉移。落幕時,妮可蹲下身為查理繫好鞋帶,查理懷抱兒子倒退著,轉而走向高聳的棕櫚樹分叉的公路。這預示著一段婚姻的終結,也是一次男女身份的重構。

諾亞·鮑姆巴赫以這樣一個悲歡交織,完整複雜的人性故事,深刻揭示了婚姻和愛情中這條最重要的法則:無論你的愛有多深,你首先需要忠於自己。真正的愛情是:愛上了ta,你還是你自己。而那些因為害怕失去愛情或婚姻而無底線地遷就的人,最終換來的,往往不是愛情。

END.

25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患癌、破產後才看透這句真言: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