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一個很有聲望的創業者說,為了解決人口萎縮的問題,放開生育還不夠,應該大力鼓勵代孕。

我就很困惑:沒了十月懷胎之難和一朝分娩之痛,"母愛"還存在嗎?如果這都變味了,那一個人口稠密的社會又會發生什麼?

記得有個老師是這麼教學生的,每當生日,不能回家要父母給自己花錢,而是記住,自己的生日就是母親的受難日,所以生日這天,要"一日護蛋",也就是在肚子上裹一個雞蛋,行住坐臥都要時刻防止把雞蛋碰碎。常常一天之後,孩子們就切身體驗到母親之大不易,孝心就自然生起來了。護蛋一天都這麼難熬,何況懷胎十月,幾年之中時時刻刻的照看嬰兒。

反過來看,如果沒了十月懷胎和一朝分娩,"母親"這個身份,"母愛"這種情感,就難免大打折扣了,而母愛是世俗裡最無私的情感,每個人都是被母愛養大的,這才是人間的"基本盤"。梅花香自苦寒來,美好而深刻的東西都是從對等濃烈的磨礪和付出裡來的,不是從隨隨便便和輕輕鬆鬆裡來的。

所以回到那個想法,以代孕來增加人口,這實在是體現了創業者的職業習慣,關注數字,而不是太關注數字背後的人心變化,有可能幹出表面上添磚加瓦實際上釜底抽薪的事情。

這其實是商業本身的特點,不閉環。完成一個數字的增長,使用者數也好,利潤也罷,每個季度出財報,但因此而導致的人心的變化,商業和企業本身是不負責的,也常常是不關心的,只能溢位到社會,讓社會去消化,讓政府去兜底。這就是"不閉環"。

騰訊遊戲的老大stevenma曾經在採訪裡說,現在的人為什麼喜歡玩遊戲,是因為高度的社會分工,導致大部分的人只是一顆螺絲釘,不能完成閉環的工作。

比如一個流水線上的工人,他既不知道原料從哪家來,好不好,也不知道誰會最終消費這個產品,到底滿意不滿意。就是盲人摸象,兩眼一抹黑。於是他們只能去到遊戲裡完成一個閉環的工作,我要做誰,選擇誰作為同伴,把一個具體的目標實現了,就算失敗了,怎麼失敗的,自己也清楚,並且可以積累經驗逐步提高。

stevenma說,150人的村莊是一個人真正能夠理解的社會關係,而現代社會的高度分工導致的問題是,人的生活都是切片的,我們都是200個長度環節中的一個環節,你做的事情和最後的結果也許有關係,但你不知道關係在哪裡。

這就是不閉環。大部分人都成了井底之蛙,不曉得從天空俯瞰大地是怎樣的感覺。

閉環不閉環,是很豐滿的東西,高維度低維度都可以用。

比如傑克馬幾個月前在上海灘的激烈演講,事後看出來是一場失誤。但傑克馬也算是中國企業家裡聰明絕頂、觸類旁通的人了,可正是如此,他的失誤恰好體現的是職業身份的侷限性,一個做企業的人很難跳出自己的立場和思維慣性,去俯瞰整體的社會生態和國家需求。

在自己的小迴圈裡越聰明,這個聰明就越成為看大迴圈的障礙。在國家管理者眼裡顯而易見的風險,一個極力開疆擴土的企業家卻看輕了。孔老夫子講"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除了教人做份內事,不要越俎代庖,我猜可能還有一層意思,人很難有那個能力和視野能夠做好份外事。

比如常有大企業的高管,帶著光環出來創業,但不成功,因為就算是大企業的二號位,也不是閉環的,一家企業從底層到高層,逐漸接近閉環,但只有一個人是真正閉環的,那就是一號位,只有扣板機、擔風險、賠上身家性命的那個人才是真正閉環。所以,個體戶是個美好的職業,再小,他也是相對閉環的。

二戰時納粹德國殺害了百萬計的猶太人,但有趣的是,最後受審判的納粹份子,很少能意識到自己殺了人。他們中,有些是寫檔案的,有些是開車的,有些是看守,有些是遞槍的,有些是造毒氣的,他們都認為自己只是接受命令,只做了200個環節中的一個環節,他們都認為自己是無辜的。

這也是分工導致的不閉環,副作用是,大家都不為結果負責,道德就消失了。想想現在高科技產品令人上癮,或者電商平臺賣假貨,可能參與的企業員工們也是類似的感覺,我就是個設計網頁的,你就是寫了一部分程式碼,他就是個小秘書,我們能為這些陌生人上癮受騙負責嗎?

商業的不閉環,其副作用是人心變化,會溢位到社會。另一個東西,科技,也是不閉環的,其副作用是汙染,會溢位到大自然。

比如,用化肥農藥加速產出糧食,可土壤汙染了,肥力減弱而耐藥性增強,明年就得用更大劑量的化肥農藥。目前的科技是沒辦法把汙染的土壤恢復正常的,只能等,等個十年二十年不種糧食,地就荒著,讓自然的能力來化解汙染。

再比如,核電站,科學家們一定是以為修得固若金湯了,可地震一來還是瞬間搗毀了。核洩漏產生的汙水,日本是科技強國了吧,也處理不了,只能排到海里,還是留給大自然用幾十年幾百年來自我清淨。

這就是隻管生,不管養。只拉屎,不擦屁股。媒體喜歡說的都是商業和科技解決了什麼問題,但很少提他們製造了多少垃圾和麻煩。而大眾之所以偏聽偏信,是因為鴕鳥的天性,不喜歡的就當不存在,今朝有酒今朝醉,不見棺材不落淚。

最近有一個奇事。英國的研究人員在無塑膠環境中收集了6位健康媽媽的胎盤,在4個胎盤中檢測到了微塑膠顆粒,並且遍及胎盤的幾乎所有部位。這些顆粒都是經過染色的藍色、紅色、橙色塑膠,可能最初來自包裝、塗料、化妝品,被母體吸收。大部分顆粒在0.01毫米之內,足夠小,可以進入血液中。

這個事情把科學家也驚呆了。以前覺得遍及地球每個角落的塑膠垃圾,有大自然花幾百年去化解他們。但其實人自己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以前北方霧霾嚴重時,人就是行走的吸塵器,現在,每個人都是行走的塑膠吸收降解器,包括胎兒,還沒出生就上崗了。

當一個事情不閉環,有副作用溢位到外圍,那就意味著,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就會連帶產生一個新的問題。要解決這個新問題,又會發生更新的問題。如此往復,不斷下去。

所以,當商業和科技還弱小時,溢位效應也小,副作用也小。可當他們很強大時,溢位效應和副作用也大,社會和大自然消化不了而崩盤的風險就越大。不過詭異的是,商業和科技越強大,人類對他們就越迷戀,一旦出現問題,就越期望用商業和科技本身來解決,於是,溢位效應和副作用越來越大,像滾雪球一樣。

比如新冠,大部分"有識之士"都在寄希望於"科技",也就是疫苗,強行對抗,殺死消滅對手。可又有幾個人真正能喚醒人類對自己行為模式的反思並且付諸於行動呢?沒有。這又說明人類集體的短視,而這正正是現代分工導致的不閉環,所不斷加強的缺陷。當大部分人短視了,個別清醒的人也是改變不了的,大概就是越清醒越無奈。

實質上,現代社會就是以商業和科技為中心構建起來的,比如最重要的教育,近代整個世界的教育體系,是一種優勝劣汰的方式,分門別類的方式,其實是為了給全球化這樣一個競爭機器提供不同水平的人力資源的支援。

我們從一出生就被培養成一個螺絲釘,短視對於一個螺絲釘來說,並不是什麼缺點,反而是一個優點,所以每個人為了世界大機器犧牲了自己。逐漸的,是被脅迫而不得不犧牲自己,因為整個世界都是以分工為機制設計的,想要完全閉環的掌控自己生活的人會舉步維艱。除了那些在邊遠地區自給自足的農民,牧人和獵人。

現在整個人類社會就像是一個AI,絕大部分人只知道輸入和輸出是什麼,但中間的過程和邏輯就不知道了,一個黑匣子。

人類的趨勢,我們可能根本改變不了,但每個人的事業和人生,還是可以自己改變的。比如思考問題,如果不能尋找到第一因,那就不是閉環的,切的只是一個區域性,結果是要麼勞而無功,要麼有意料不到的副作用。

遇事情看問題,如果不走心,那也不是閉環的。因為心是第一因,任何事情的發端都是人的一種起心動念,無緣無故的事不會發生。所以凡事走心,起點是從心而發,終點是心領神會,就是一個難得的人了吧。

13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深夜裡,女人發出以下3種“訊號”,說明女人忍不住想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