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馬雲接受採訪,說他後悔建立阿里巴巴,如果再給他一次機會,會盡力不把公司做這麼大。
以前的採訪中也表明後悔建立阿里,他曾說:“我後悔終日忙工作,根本沒有時間陪家人。要是能再活一次,我絕對不會再這樣了。我的妻子說,你並不是我的人,你屬於阿里巴巴。”
馬雲做為中國最大網際網路公司之一的掌門人,生活可謂是豐富多彩,他的前半生一直都在過著加法的生活,可卻不是天天幸福快樂。
古希臘哲學家艾皮科蒂塔說:“一個人生活中的快樂,應該來自盡可能減少對於外來事物的依賴。”
外來事物只會滿足一時的快感,卻難持久,快感過去可能只落下一片空虛。
王陽明《傳習錄•薛侃錄》中有:“先生曰: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
人的天性是喜歡增加而不喜歡減少,喜歡獲得而不喜歡捨棄,但是,很多時候減少和捨棄會讓我們過得更好。
01 生活需要斷舍離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提出一個人生整理觀念,斷舍離。就是利用收拾家裡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
其中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舍=處理掉堆放在家裡沒用的東西。離=拋離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處於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
斷舍離觀念的提出之後,廣受網友們的追捧,許多人都喊出斷舍離的口號。
其實家裡的雜物需要斷舍離,我們生活更需要斷舍離。我們的生活如何斷舍離呢?
首先應該斷掉痛苦的往事,許多人明明身體活在現在,腦子卻跑到過去,帶來憤怒、傷心、悔恨、愧疚等情緒。
有些人一生都被童年傷痛困擾,活在陰影中,就因為他無法把自己和以前斷開,他一直活在過去,並且是活在過去的痛苦中。
過去已經過去,不會再回來,為什麼還要活在過去不肯放下。我們需要斷掉過去的痛苦,活在當下。
其次需要捨棄那些無用的社交,無用的社交只是在浪費我們的人生。
許多人愛好交友,自認為朋友遍天下,今天參加這個飯局,明天參加那個聚會,每天忙得不可開交,根本無心打理自己的生活。
可一旦面臨困境,需要幫助時,平時關係親密的朋友就像人間蒸發一樣,一個都不會再出現。
這樣的社交不會改變我們的生活,不會讓我們更幸福,反而只是在浪費我們的時間、精力,讓我們的生活更糟心。
最後就是拋離別人的評價,許多人一輩子都是活在別人的評價中。
每天小心翼翼的維持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形象,特別怕別人給差評,甚至為得到別人的好評價,不惜低三下四的討好。
馬克·鮑爾萊因說過:“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90%的事情,對於別人而言根本毫無意義。”
太在乎別人的評價,說明人格還不夠成熟,核心自我還沒有形成,一旦核心自我形成,別人的評價難以動搖你的根基。
02 不做選擇的幸福曾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一隻驢子站在兩堆看起來一模一樣的乾草中間。它完全可以在兩堆乾草中自由選擇,但最後,它因為無法決定到底應該吃哪一堆而活活餓死了。
這個驢子就是有名的“布里丹之驢”。
許多人應該都聽過“選擇困難症”,是一種精神心理疾病,患上這種病的人面對選擇時會異常艱難,無法正常做出自己滿意的選擇。
這樣看來沒選擇不痛苦,選擇過多才真正的痛苦。
在美國乃至全世界跨國公司中,擔任高管的印度人要比中國人或者美國人多。
為什麼會這樣呢?難道印度人比中國人或美國人聰明嗎?
其實不是,而是因為對於印度人來說,他們在工作中大多是沒有選擇的。
印度近年來雖然發展很快,但是依然很窮。印度精英一旦通過讀書或者移民到新的國家,就幾乎不會再回到印度了。
由於沒有退路,絕大部分印度人只好死心塌地的在新國家經營好自己的工作,在上升通道里挖空心思、削尖腦袋往上爬。
而中國人的可選擇權就很多,國外呆不了,可以回國發展,一樣會有非常好的機會。
人的幸福感和成就,大多不是來回選擇的結果,而是在沒有多少選擇時深度經營的結果。
社會科學家Barry Schwartz在《選擇悖論》中寫道:人們在做選擇時,往往希望遵循“效用最大化”原理。
也就是說,我們希望自己所做的選擇,是所有選項中對自己最為有利的,然而實際的情況從來都達不到這樣的目標。
當只有一個選擇時,我們只需要付出一份機會成本。而選擇很多時,我們可能會把所有看似存在的備選項全都計為機會成本,因此當我們看到許多可能的選項時,不但不會覺得開心,反而會為自己將要失去如此之多感到難過。
過多的選項造成了對認知過大的需求,使我們感受到認知的負擔,反而讓我們的生活充滿糾結、痛苦。
03 不要丟了西瓜,撿芝麻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有一隻小猴子從山上偷跑下來,一路上看到什麼都新鮮。看到桃子就去摘桃子,看到玉米就丟掉桃子摘玉米,看到西瓜就丟下玉米去摘西瓜,後來又發現一隻可愛的小兔子,於是又丟下西瓜追兔子。最後兔子沒有追上,之前的東西也都丟掉了,只能兩手空空的回家。
小猴子幹了丟芝麻、撿西瓜的事,大部分人也會幹這樣的事。
這些行為不但讓時間利用的非常沒有效率,更糟糕的是會讓人漸漸習慣於非常低層次的追求。
吳軍老師在商學院講課時,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王媽媽生了三個女兒,大女兒初中剛畢業,王媽媽就讓她外出打工掙錢。大女兒每月能掙2000多元,除了自己花,剩下的都寄給王媽媽。
王媽媽覺得不錯,等二女兒讀完初中,也讓她輟學出門打工,這樣王媽媽就又有了一份收入,即使這樣,生活依然緊巴巴的,看不到前途,於是她又盼著三女兒也趕快初中畢業。
後來好在大女兒在外面幾年見了世面,知道每月靠出賣體力掙2000,不是長久之計。於是告訴媽媽一定要讓三女兒讀書,改變命運。
王媽媽後來也想通,讓三女兒繼續讀書,後來三女兒終於順利考上大學,並且找到一個非常好的工作,擺脫了靠賣體力謀生的命運。
我們每個人與其把心思放在賺小錢上,不如把它們聚焦到一點,練就撿西瓜的能力,讓自己脫穎而出。
樑曉聲在《中國生存啟示錄》一書中曾寫道:一種人生的真相是無論世界上的行業豐富到何種程度,機遇又多到何種程度,我們每一個人比較能做好的事情,永遠也就那麼幾種而已。有時,僅僅一種而已。
所以即使年輕著,也須善於領悟減法人生的真諦:將那些干擾我們心思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從我們人生的“節目單”上減去、減去、再減去。於是令我們人生的“節目單”的內容簡明清晰;於是使我們比較能做好的事情凸顯出來。所謂人生的價值,只不過是要認認真真、無怨無悔地去做最適合自己的事情而已。
減法的人生就是不斷從自己的頭腦之中刪除掉某些人生節目,而使自己的人生節目單變得簡而又簡,讓它變成最適合自己的人生方式。